如来佛:释迦牟尼•佛•如来•世尊
如来佛:释迦牟尼•佛•如来•世尊
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拥有众多尊称,如“释迦牟尼”、“佛”、“世尊”和“如来”等。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些尊称的来源、含义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为梵文'Sakyamuni的音译,也有译成“释迦文”的。“释迦”,是个部落名称,意思是“能”。“牟尼”,也可译作“文”,意思是“仁”、“儒”、“忍”、“寂”、“寂默”等。“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成了“能仁”、“能忍”、“能儒”、“能寂”,或者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尊称,他的原名叫悉达多•乔答摩。
乔答摩,旧译瞿昙,是他的姓。季羡林先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释迎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而瞿昙是婆罗门氏族名称,瞿昙这个姓氏是从仙人家族中借用来的。悉达多是他的名字,意思是“吉财”,唐代高僧玄类解释为“一切义成”,就是“义成就者”之意。总之是十分吉祥和有功德的。
佛
释迦牟尼还常常被称为“佛”、“佛陀”,民间的俗称叫“佛爷”。“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又译作“浮陀”、“浮屠”、“浮图”等,意思是“觉”、“觉者”、“知者”。“觉”有三义:1. 自觉;2. 觉他(使众生觉悟);3. 觉行圆满,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按佛教说法,只有佛(觉者)才三项俱全,菩萨缺最后一项,罗汉缺后两项,凡夫俗子们则三项全缺。大乘佛教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为佛。一般佛经上的“佛说”也指释迦。所以,“佛”的本意其实很清楚,就是“觉悟者”,所谓大彻大悟,活得特别明白。
世尊
在佛经中,还常用“世尊”代指释迦牟尼佛。世尊,原为婆罗门教对长者的尊称,佛教用以尊称释迦牟尼。佛教称释迦牟尼具足众多功德,能利益世间,为世所尊,故名。《探玄记》卷九说:“以佛具三德六义,于世独尊,故名世尊。”佛教传说: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顾视四方,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刚出生的婴儿就会走路、说话,又出高论,语惊四座,自然是神话。但这个佛教传说,正显示了释迦牟尼的自尊和自信。
如来
释迦牟尼还有个更流行的称呼:“如来”和“如来佛”。“如来”是梵文Tathagata的意译。“如”又称“如实”,即所谓“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事物的真相、宇宙万有之本体。“如来”即指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者。《成实论》卷一说:“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行宗记》上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大日经疏》卷一则说:“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如来”是释迦牟尼的十大称号之一。十大名号分别为:
- 如来
- 应供(应享受人、天供养);
- 正遍知(正确遍知一切):
- 明行足(具有知过去之“宿命明”、知未来之“天眼明”、得大解脱之“漏尽明”):
- 善逝(善终、入涅槃);
- 世间解(了解世间一切);
- 无上士(至高无上);
- 调御丈夫(以柔软语、苦切语使人入善道);
- 天人师(天与人之导师);
- 世尊。
十名号中,以“如来”和“世尊”最常用。
狭义的“如来”专指释迦牟尼,广义的“如来”则泛指一切佛,如阿弥陀如来、药师如来等。
密宗把释迦牟尼称作“毗卢遮那佛”,意译即“大日如来”。梵文“毗卢遮那”为“日”的别名,即把释迎牟尼佛比作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