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化保护让红色文物“活”起来
央视聚焦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化保护让红色文物“活”起来
近日,央视深度报道了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这一创新项目采用先进的三维扫描技术,为大量馆藏文物建立了高精度的三维数字档案,并结合3D打印、VR/AR等技术,提供了全新的展陈体验。
作为中国革命的转折地,遵义会议纪念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馆内珍藏着许多珍贵文物,包括毛泽东同志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匾额、会议现场使用的木桌等。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然而,传统文物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物的保存环境、自然老化以及人为因素都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遵义会议纪念馆引入了数字化保护技术,为文物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
数字化保护工程的核心是三维扫描技术。通过高精度的三维扫描设备,文物的表面点云数据被精确采集,这些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几何和纹理信息。随后,专业软件对原始点云数据进行去噪、拼接等预处理,并通过逆向建模软件重构文物的三维模型。对于缺失部分,技术人员会进行虚拟修复,确保模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字化模型不仅用于虚拟展示,还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转化为实物。这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方法,避免了对文物的二次伤害,同时能够全方位记录文物信息,实现永久保存。此外,数字化模型还可以用于线上展览和学术研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能够随时随地欣赏和了解文物。
这种创新的保护方式已经在多个重要项目中得到应用。例如,在三星堆遗址考古中,思看科技的3D扫描技术助力考古团队完成了大量文物碎片的虚拟修复。通过精准的数据采集和3D虚拟拼接,考古人员能够预先模拟文物的复原方案,为实际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数字化保护不仅提升了文物保护的效率和效果,还为展陈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遵义会议纪念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对展陈进行数字化提升,通过多媒体互动屏幕、立体影像投影等现代化设施,让历史场景栩栩如生。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探寻历史细节,或沉浸于影像中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这种数字化展陈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正如一位游客所说:“虽然看过许多四渡赤水的资料,但现场影像仍震撼人心。红军在敌军围追堵截中,灵活突围,敏捷善战。这种呈现直观展现了战役的艰难与伟大,让我深深感佩先辈们的英勇无畏与卓越智慧。”
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不仅保护了文物本身,更为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数字化手段,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并以更多元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这种创新的保护方式,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引导人们感悟革命传统,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