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让文物"回家":从《逃出大英博物馆》到数字复刻
3D打印让文物"回家":从《逃出大英博物馆》到数字复刻
2023年8月,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在抖音平台走红。这部仅有三集的奇幻剧,通过讲述一件中国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大英博物馆"逃出"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文物流失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文物无法像剧中那样"逃跑",但科技的进步却为它们找到了回家的新方式。近日,一家名为铼赛智能(RAYSHAPE)的中国公司,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成功复刻了这件引发热议的玉壶。
成立于2019年的铼赛智能,专注于高性能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公司不仅拥有3D打印设备、软件、材料等完整开发能力,还获得了多轮投资,显示出其在行业内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
这次复刻玉壶的项目中,铼赛智能展示了其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创新能力。他们选用了自主研发的红蜡树脂材料和铸造蜡型树脂材料,这两种材料不仅能高度还原玉壶的外观细节,还能模拟出真实的透光效果,使复制品在视觉上几乎与原件无异。
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在四川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中,3D扫描技术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古团队使用思看科技的3D扫描仪,对出土的文物碎片进行数据采集,通过虚拟拼接技术进行模拟还原,成功修复了多件珍贵文物,包括著名的青铜神树。
此外,3D打印技术还被应用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展示。例如,在云南禄丰恐龙化石的修复项目中,通过3D扫描和打印,科学家们能够精确还原恐龙的原始形态,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而在美琪大戏院和梧林古建筑的保护项目中,3D数字化技术则为建筑的修复和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
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不仅能够实现非接触式操作,避免对文物本体造成损害,还能通过材料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文物的特殊需求。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使得文物的复制和展示不再受地域限制,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这项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某些珍贵材质(如青铜器)的3D打印材料尚不完善,大规模复制也可能引发版权和伦理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正如《逃出大英博物馆》所展现的那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正在不断提高。而3D打印技术的出现,无疑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科技的力量,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回家",重新焕发出属于它们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