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让历史文献“活”起来
古籍数字化:让历史文献“活”起来
近年来,我国古籍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历史典籍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已达13.9万部(件)。这一数字背后,凝聚着无数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也展现了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显著成效。
技术创新:让古籍“活”起来的关键
古籍数字化的核心在于将纸质文献转化为可检索、可分析的数字资源。在这个过程中,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高精度扫描和图像处理,OCR技术能够将古籍页面转化为可编辑的文本,大大提高了整理效率。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开发的“吾与点”古籍智能整理平台,更是将AI技术应用于古籍整理。该平台基于深度学习的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实现了自动句读和命名实体识别功能。目前,系统在混合类文本测试集上的句读准确率超过94%,标点准确率达90%,在先秦典籍中的人名、地名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87%和82%。
成果丰硕:数字化让古籍触手可及
国家图书馆作为我国古籍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机构,积极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目前,国图已发布超13万部古籍影像资源,形成了《永乐大典》高清数据库、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等多个重要平台。
南京图书馆也大力推动古籍数字化,建设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实现了5000部古籍的逐页在线浏览。同时,南图还创新性地推出“时光机”系列视频和雕版印刷体验活动,让古籍以更生动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
挑战犹存:古籍数字化任重道远
尽管古籍数字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20万种5000多万册(件),但实现数字化的不超过8万种,真正完成文本数字化的仅约4万种。这一数据表明,古籍数字化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版权问题也是制约古籍数字化的重要因素。古籍的版权归属复杂,涉及作者、出版社、收藏机构等多方利益,如何平衡各方权益,推动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资金短缺和专业人才匮乏也制约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许多古籍收藏单位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开展大规模的数字化工作。同时,兼具古籍知识和数字技术的专业人才稀缺,影响了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未来展望:智能化与标准化引领发展方向
面对挑战,古籍数字化正朝着智能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为古籍整理和研究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古籍内容的自动分类和标注,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标准化建设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助于整合分散的古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标准化还能为跨机构、跨平台的资源共享和互操作提供基础。
古籍数字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它不仅能够有效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献,还能让古籍走出图书馆,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古籍数字化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