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发布报告: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新趋势
腾讯发布报告: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新趋势
近日,腾讯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2023-2024》,该报告基于“探元计划2023”的年度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应用和未来趋势。
三大技术群驱动文化遗产数字化革新
报告指出,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正聚焦于三大技术群: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和沉浸式交互感知。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还创新了文化的传承方式。
创新应用: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传承
“探元计划2023”通过支持5大场景技术解决方案共建落地孵化,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了具体实践案例。例如,在云冈石窟项目中,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对石窟造像的高精度数字化重建,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在西安城墙的保护中,物联网监测系统被应用于环境监测和结构安全预警,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全天候监控。三星堆博物馆则通过AR/VR技术,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让文物“活”了起来。
数字化带来的变革
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
文物修复效率提升:AI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文物碎片,辅助文物工作者进行复原工作。例如,盘龙城杨家湾黄金片绿松石兽形器的原貌重建项目中,通过CT检测和人工智能排列辨识,实现了不同材质文物碎片的精准拼接。
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方式创新:三维数字化存档技术让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并支持全球共享。同时,短视频、AR/VR等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公众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文化遗产。
公众参与度提高:数字化平台为公众提供了参与文化保护的新途径。例如,科大讯飞发起的“方言保护计划”已收集近170万条方言语音,不仅保护了地方语言,也激发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数字化技术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资金短缺:文化文博单位数字化专项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供需不匹配:文化文博场景方更倾向于成熟方案,而技术供给方对文化真实需求的理解不够深入。
价值创造困境:部分数字化应用流于表面,难以推出高品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为应对这些挑战,报告建议从三个方面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
建立广泛生产者网络: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态体系。
优化全链路生产工具:从单一技术点突破转向系统性创新,提升整体效率。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技术应用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文化遗产数字化将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报告预测,多模态大模型、生成式AI等技术将在文化遗产的知识图谱构建、内容创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