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俞天秀团队的创新与坚守
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俞天秀团队的创新与坚守
在敦煌莫高窟,一群年轻人正在用数字化技术守护着千年文化遗产。他们就是由11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在这个团队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俞天秀。
从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到副院长
俞天秀,这位年轻的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曾长期担任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她带领团队,利用高清数字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手段,将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等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保存。在她看来,“数据的积累也是莫高窟的一个数字的保护方式,因为它能够永久地记录文化遗产这个时间的信息。”
295个洞窟的数字化历程
截至2024年,团队已完成295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86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这些数字背后,是团队成员们在昏暗的洞窟中,一张一张拍摄、一点一点拼接的辛勤付出。
以第130窟为例,这个开凿于盛唐时期的洞窟,高26米,是目前国内保护最好、体积最大的室内盛唐原作造像。为了完成其数字化工作,团队成员需要在狭窄的空间内,使用专业设备对每一寸壁画进行拍摄。由于洞窟结构复杂,拍摄方案必须“一窟一策”,有时一天下来,能留存的清晰照片也不过十多张。
创新与传承的完美结合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敦煌文化,团队还积极探索文化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他们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建成了“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了“数字藏经洞”,让敦煌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2018年,敦煌研究院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平台共同发起“数字供养人计划”。通过互联网公益、游戏、音乐、文创等方式,创新性地吸引公众参与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捐赠0.9元,成为数字供养人,参与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项目。
走向国际的“数字敦煌”
2023年,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承担了“援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壁画保护信息提取技术合作项目”,让“数字敦煌”的技术成果走出国门,为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贡献了中国方案与智慧。
如今,“数字敦煌”已成为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知名品牌。它不仅实现了文物的永久保存,更为全球观众提供了便捷的文化体验平台,让这一文化瑰宝惠及更广泛的受众。
未来展望
面对未来,俞天秀和她的团队有着更宏大的目标。他们将继续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索更多创新方式,让敦煌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正如俞天秀所说:“有了这些所有数据的积累,我们下一步要去用技术的手段,提炼壁画中的信息。”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创新。
通过这些努力,“数字敦煌”不仅实现了文物的永久保存,也为全球观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敦煌艺术的机会,成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