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吃喝指南:古代的皇帝都吃啥?
紫禁城吃喝指南:古代的皇帝都吃啥?
清朝宫廷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从皇帝的饮食规律到宫廷膳食的等级制度,从大臣受赏食物的无奈到雍正禁牛令的推行,这些历史细节不仅展现了清朝宫廷饮食文化的独特风貌,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窗口。
帝王饮食之规:约束下的餐食准则
(一)少食多餐的传统打破
在清朝宫廷饮食体系中,皇帝的饮食规律与常人想象大相径庭。嘉庆朝翰林院编修吴振棫记载,清朝皇帝一天仅吃两顿正餐,卯正二刻(早上 6 点半)进早膳,午正二刻(中午 12 点半)用晚膳,此后便不再有正式餐食。
乾隆身边的传教士蒋友仁回忆,乾隆除这两顿饭外,白天基本不吃其他东西,且很少饮酒,仅在傍晚时分喝一点清淡解渴的饮料,从不碰可使人极度兴奋的葡萄酒或其他烧酒。
(二)宫廷膳食的等级量化奇观
尽管用餐次数少,但每次饭菜总量颇为可观。宫廷中地位较低的奶妈,每日能分得一斤猪肉和一斤多新鲜蔬菜。随着后宫妃嫔位份的提升,食物供给量逐级递增。
答应每日有 1 斤 8 两猪肉,常在 5 斤,贵人 6 斤,嫔 6 斤 8 两,妃 9 斤,贵妃 9 斤 8 两,皇贵妃 12 斤猪肉外加一盘羊肉以及鸡鸭随机一只,皇后则是 16 斤猪肉、一盘羊肉和鸡鸭各一只,皇太后更是每日猪一口、羊一只、鸡鸭各一只。如此大量的食物供应,形成了鲜明的等级差异,彰显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饮食方面的深刻体现。
大臣受赏之窘:御膳背后的无奈
(一)赏食背后的隐忧
传统观念中,皇帝将吃剩的饭菜赏赐给大臣,是一种恩宠的象征。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太监送赏食时往往会索要贿赂,这使得大臣们未享恩宠先有经济负担。再者,古代没有冰箱保鲜技术,皇帝用餐完毕后再将饭菜送到大臣家中,菜品大多已无法食用。
(二)乾隆赏荔之困与谣言真相
以乾隆赏荔枝为例,有人认为乾隆赏赐后宫妃子荔枝时一颗一颗地给,显得极为吝啬。但事实上,由于荔枝保鲜期极短,在没有冰箱的古代难以储存,乾隆自己想吃荔枝都需派人在树下等待,掉多少吃多少。如档案记载,七月初二日摘下荔枝 11 个,掉下 64 个,共 75 个荔枝,乾隆自己吃了 4 个,2 个摆盘,其余 69 个分给众多王宫大臣、皇子皇妃,人均一个,足见并非乾隆吝啬,而是受限于保鲜条件。
雍正禁牛之令:饮食与政治的交织
(一)禁牛令的推行背景
清朝早期,满洲权贵有吃牛肉的习惯,但康熙时期为保护耕牛、促进农业发展,规定宫内只有招待外翻时才能吃牛肉,平日禁止食用。雍正即位后,发现民间买卖杀牛现象增多,导致底层农民难以购买和使用耕牛,于是决定从皇宫大内开始,全国禁食牛肉,仅允许在祭祀时杀牛。
(二)禁牛令引发的风波与雍正的雷霆手段
雍正的禁牛令执行效果显著,民间耕牛数量增多,农业生产得到促进。然而,这一举措触动了部分以宰牛为生的回民的利益,他们造谣称雍正即将取消禁牛令,并计划在六月二十四、五日进京示威。
雍正得知后,下令九门提督和顺天府尹全城戒严,抓捕所有表达希望取消禁牛令的人,同时责令武成御史监督官员执行情况,对执行不力者一并惩处。最终,禁牛令得以彻底推行,清朝宫廷直至灭亡再未食用牛肉。
乾隆食趣之怒:帝王的饮食情绪
(一)葡萄之怒的缘由
乾隆二十六年,舒赫德从新疆阿克苏送 12 盆葡萄枝到京城,军机处只将奏折转寄给在承德避暑山庄修养的乾隆,却未送葡萄。乾隆大怒,叫来首席大军机傅恒,让其写信质问军机处舒赫德送来的葡萄枝上有无葡萄,若有为何未送到避暑山庄,还斥责来宝等人办事不力,担心葡萄因耽搁而掉落或失去风味,从这一事件中可窥见乾隆对食物的期待与急切心情。
(二)饮食背后的时代局限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康雍乾祖孙在饮食上的种种经历,背后反映出的是古代宫廷饮食文化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社会环境。无论是皇帝饮食的诸多规矩,还是大臣受赏食物的无奈,亦或是因饮食政策引发的政治风波和帝王的饮食情绪,都与当时的保鲜技术缺乏、等级制度森严、政治局势等因素紧密相连。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清朝宫廷饮食的独特风貌,也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生动画面,使我们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