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丽江古城:多元文化融合的活态博物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丽江古城:多元文化融合的活态博物馆

引用
搜狐
7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22884710_121492536
2.
https://www.sohu.com/a/803041593_121948409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174576
4.
https://utravel.com.hk/news/detail/20032018/%E6%97%85%E9%81%8A%E9%8B%92
5.
https://www.lijiang.cn/article/135364.html
6.
https://hk.trip.com/moments/detail/lijiang-32-127721917/
7.
https://dct.yn.gov.cn/html/2402/07_33412.shtml

丽江古城,这座被誉为“活着的茶马古道”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八百多年的沧桑历史和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丽江古城不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更是一个鲜活的文化载体,展现着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

01

从边陲小镇到世界遗产

丽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它还只是南诏国和大理国边陲的一个小镇,名为“三赕城”。元代时,纳西族首领阿琮阿良被任命为“茶罕章管民官”,标志着丽江纳西族土司制度的形成。到了明朝,木氏土司归附明朝,得到朱元璋赐姓“木”,木氏土司家族进入鼎盛时期。雍正年间,丽江改土归流,古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近代以来,丽江古城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古城的历史价值,也为其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02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丽江古城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纳西族、藏族、汉族等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木府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誉为“北有故宫,南有木府”。这座纳西族土司的官邸,融合了汉族、藏族、白族等多民族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木府内的厅堂楼阁,雕梁画栋,无不体现着纳西族人民的智慧与匠心。

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广场,连接着各个街道巷子,是游客聚集和购物的主要区域。每天晚上7点,四方街会举行篝火打跳活动,各族人民围在一起载歌载舞,展现了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03

独特的建筑风貌

丽江古城的建筑布局依山傍水,街道以红色角砾岩铺就,古朴而典雅。古城内的石桥、木桥、石板街和传统民居,都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凝结着纳西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夜晚的丽江古城别有一番风味。当夜幕降临,古城被柔和的灯光装点得如梦似幻。四方街、大水车、狮子山万古楼等地标建筑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吸引着游客驻足留念。漫步在古城的小巷中,听着潺潺流水声,感受着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独特魅力,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04

活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古城内分布着30个文化院落,每个院落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这些院落涵盖了名人故居、历史文化、民族手工艺体验、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感受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银文化院落,银匠年润文师傅用小锤敲打着银器,制作出精美的银质艺术品。纳西族有生戴银、死带银的习俗,银器不仅是装饰品,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陶刚油画艺术馆里,画家陶刚用画笔记录着古城的变迁。从一块石板路到一米阳光,从一块青瓦到一座建筑,陶刚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丽江古城题材画作,展现了古城独特的魅力。

在手道丽江民间手工艺术馆,非遗传承人和秀昌老师傅正在教授游客制作东巴纸。这种传统的手工造纸工艺,不仅用于书写经文,还被制作成各种工艺品,展现了纳西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丽江古城不仅是纳西族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活态的文化博物馆。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活力交相辉映。无论是欣赏古建筑,还是体验手工艺,亦或是品尝当地美食,都能感受到这座古城独特的人文魅力。

如果你计划去云南旅游,丽江古城绝对是你的必打卡之地。这里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待你去探索。走进丽江古城,感受纳西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一定会让你的云南之旅更加丰富多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