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入侵广东村庄:生态保护与防治新策略
红火蚁入侵广东村庄:生态保护与防治新策略
2004年,红火蚁首次在广东湛江被发现,标志着这种全球百大最具危害性的入侵物种正式进入中国大陆。短短20年间,红火蚁已扩散至我国12个省份625个县区,不仅威胁农业生产,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入侵蚂蚁。其体长3-6毫米,头胸部呈棕红色,腹部棕褐色,具有明显的两节腹柄。红火蚁的蚁巢通常为隆起的土丘,高10-30厘米,直径30-50厘米,内部结构呈蜂窝状。最令人畏惧的是其攻击性,一旦受到干扰,成千上万的工蚁会迅速出动,用尾部的螫针叮蜇入侵者,注入毒液。这种毒液含有95%的哌啶类生物碱毒素和5%的水溶性小分子蛋白,可导致剧烈疼痛、皮肤坏死,甚至引发过敏性休克。
面对红火蚁的入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在广东省吴川市竹城村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防治研究。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遥感装置监测红火蚁的分布情况,通过高分辨率影像精准定位蚁巢位置,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防治策略上,团队采取了分区分级控制的方法,将竹城村划分为多个区域,根据红火蚁的密度和危害程度制定差异化的防治方案。
化学防治方面,研究团队采用了“二阶段处理法”。第一阶段在4-5月(雨季前)进行全区域处理,使用茚虫威、氟蚁腙等饵剂诱杀红火蚁。第二阶段在9-10月(雨季后)进行补充处理,重点针对残留蚁巢。这种分阶段处理方式有效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药物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在生物防治方面,研究团队探索了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制剂控制红火蚁种群的方法。通过引入红火蚁的自然天敌,如寄生蜂和捕食性甲虫,以及使用绿僵菌等微生物制剂,实现了对红火蚁的持续控制。这些生物防治措施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还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红火蚁防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近期,该所科研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 Ec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RNA的m6A甲基化修饰对红火蚁个体分工的调控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社会性昆虫行为的理解,也为开发新型红火蚁防治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在红火蚁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入侵中国的“无敌蚂蚁”仍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扩散潜力。据统计,一个成熟的红火蚁蚁巢可包含20-50万头工蚁,蚁后每日可产上千粒卵。红火蚁既可通过自然扩散(如婚飞、随水流移动),也可通过人为活动(如带土苗木调运、垃圾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
面对红火蚁的威胁,专家建议采取综合防治策略。首先,要加强检疫监管,严格限制从发生区外运垃圾、土壤、带土植物等,切断传播途径。其次,要改善生态环境,清理红火蚁滋生地的垃圾和杂草,减少其适宜生存的环境。在化学防治方面,应采用高效低毒的药剂,避免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同时,加强生物防治研究,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制剂控制红火蚁种群,实现可持续治理。
公众在红火蚁发生区生活或作业时,应注意防护,避免接触蚁巢。如果不慎被叮蜇,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患处,避免抓挠,必要时及时就医。只有通过科学防治和全民参与,才能有效遏制红火蚁的扩散,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