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竹斜街:老北京胡同的保护与新生
杨梅竹斜街:老北京胡同的保护与新生
杨梅竹斜街,这条始建于元代的古老街道,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作为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杨梅竹斜街以其独特的保护更新模式,成为北京老城改造的典范。
保护更新的创新实践
2010年,杨梅竹斜街的保护更新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团队采取了“人口疏解、市政先行、节点带动、风貌保护、空间治理、业态提级”六位一体的综合改造策略。通过自愿腾退的方式,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同时保留原住民的生活风貌。据统计,项目共涉及1700多户居民,最终有500多户选择搬离,为街区更新腾出了空间。
在市政建设方面,项目团队对街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包括地下管网改造、路面整修、绿化提升等。同时,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设计,恢复了杨梅竹斜街的历史风貌,保留了传统建筑的肌理和格局。
文化艺术项目的植入
为了激活街区的文化活力,杨梅竹斜街引入了多个文化艺术项目。“胡同花草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项目打破了传统的景观改造思路,让居民成为设计主体,通过种植活动促进社区共建。自2016年起,胡同花草堂连续三年举办居民种植展,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增进了邻里关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胡同花草堂项目还走出了国门。2021年,它与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都市花草堂连线,将“一带一路”两端的人们连接在一起,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共生”理念的延续与升级
杨梅竹斜街的成功经验正在被复制和升级。毗邻的观音寺片区将借鉴杨梅竹斜街的保护模式,打造第二个“杨梅竹斜街”。观音寺片区项目占地15.4公顷,涉及6000余居民。项目将采用“共生街区”的理念,通过申请式退租、申请式换租等政策,推动资产整合,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
观音寺片区的规划体现了“文化为魂、产业支撑、新老融合、多维共生”的理念。项目将保留居住功能,同时引入公共服务设施、非遗项目和艺术家工作室等,实现文化再生。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自我造血功能,确保街区管理的可持续性。
未来展望
杨梅竹斜街的保护更新模式,为北京老城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它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更保留了老北京的文化记忆。随着观音寺片区项目的推进,这种“共生”理念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实践,为北京老城的保护与更新注入新的活力。
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如何平衡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如何实现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将是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杨梅竹斜街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