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新书呼吁:保护河蚌,守护水体清洁
郭亮新书呼吁:保护河蚌,守护水体清洁
博物爱好者郭亮的新书《河蚌》近日即将上市,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河蚌的科普读物,更是一声来自自然界的警醒:保护河蚌,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水资源。
河蚌:水体净化的“无名英雄”
河蚌,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淡水贝类,其实是我们身边最勤勉的“水质净化器”。每一只成年河蚌每天可以过滤约20升水,通过其独特的滤食行为,有效清除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和微生物。
这种天然的水质净化功能,对于控制藻类数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作用。河蚌的摄食活动还能促进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循环,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从而维持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存困境:河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然而,这位默默无闻的“环保卫士”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根据相关研究,河蚌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其主要原因包括: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河流、湖泊被填埋或改造,河蚌的自然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水体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水体质量恶化,严重影响河蚌的生存。
过度捕捞:河蚌肉可食用,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过度捕捞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
南湖案例:生态修复的生动实践
面对河蚌生存困境,一些地方已经采取行动。浙江嘉兴南湖的生态修复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南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湖体南北长,东西狭,水面面积0.58平方公里,常水位下平均水深3.05米,是海盐塘、平湖塘、嘉善塘等多条河流的起点、终点交汇处。
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南湖沿岸管网雨污分流不到位,岸边生活污染源不断入湖;区域内河网密集,航运发达,航行扰动使原本浑浊的水体浊度更高,不利于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南湖四周地势低平,上下游水位落差小,水体流动性极差,易加剧污染物积累。长期以来,南湖水体浑浊、感观差、总磷不达标、生物多样性欠缺,再加上湖区面积小,南湖基本失去了湖泊的生态调节功能。
主要做法:为提升南湖水质,全方位构建南湖新生态,2016年嘉兴市通过《嘉兴市南湖保护条例》,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在全市工业企业污水全入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养殖业治理等工作的基础上,2018年开始,结合老旧小区搬迁、改造,对南湖周边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现清污分流,南湖水质逐步提升,除总磷仍为湖库Ⅴ类外,其他指标能达到Ⅲ类,但水生态仍较为脆弱。2020年,嘉兴市投资2.68亿元开展南湖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探索采用“先水养草,后草养水”的生态修复方式,通过源头削减、生态补水、内源清除、原位净化等多措并举,系统解决水体浑浊、水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形成环湖连通绿廊,实现南湖湖区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自然良性循环。一是先水养草实现入水降浊提质。充分考虑南湖“水系通、换水时间短、水质浑浊、积淤厚、生态系统弱”现状,构建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模拟测算南湖换水周期和水质变化趋势。通过测算,在南湖建设6处入湖控水设施,通过建设拦河闸坝,对进入南湖主湖区的水进行过滤降浊,全面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此基础上,改造南湖水下地形,为水草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二是后草养水实现水域自净体系。根据水质特点,陆续在南湖抛投多种水生植物,打造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下森林”。如狐尾藻、伊乐藻等耐污能力强,为其他沉水植物提供基础条件;刺苦草、马来眼子菜等作为优势种,进一步助力净化水体。同时,考虑到生物多样性,选取了矮生苦草、微齿眼子菜等伴生种,并投放5.6吨底栖动物螺、贝、蚌等水生动物,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三是数字赋能实现水环境长效监管。持续推进水生态治理能力向主动精细、现代高效转变。基于大数据平台、地理空间库、物联网技术,整合南湖水域及汇流水域、水环境质量监测、水文钢坝实施监控等数据,构建一张图的水务综合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对南湖水质、水文的实时监测,精确跟踪水质数据,预测变化趋势,及时预警防范,确保南湖水质的长期稳定。
治理成效:目前南湖水质达到湖库Ⅲ类水平,湖区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25%,修复面积已达14.8万平方米,占水域面积的28.5%,透明度达到0.8米以上,较治理前的20厘米提升至30厘米。恢复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创造水面绿意点缀、水底水草悠悠,“水下—水面—岸边”三者协调的优美景观。
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说明,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手段,河蚌等底栖生物能够重新发挥其水质净化作用,为恢复水体生态平衡作出重要贡献。
保护河蚌,守护碧水清流
河蚌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维持水域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正如郭亮在新书中所呼吁的,保护河蚌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为河蚌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这不仅是为了河蚌,更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有清澈的水源和健康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