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越剧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者
嵊州:越剧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者
嵊州,这座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小城,不仅是越剧的发源地,更是一座承载着百年戏曲文化的城市。越剧,这一源自嵊州的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剡溪之畔走向全国,成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
百年越剧的诞生
越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嵊州农村。当时,嵊州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农闲时会聚在一起,以唱书的形式自娱自乐,这种形式被称为“落地唱书”。1906年3月27日,高炳火、李世泉等人在东王村的演出,标志着越剧的正式诞生。此后,越剧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等发展阶段,最终在1939年正式定名为“越剧”。
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在嵊州,有两处地方见证了越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剧博物馆和越剧学校。
越剧博物馆位于嵊州市甘霖镇,是中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博物馆以越剧发展为时间线,通过越剧厅、嵊州历史文化陈列、越剧艺术体验中心三个展厅,解读越剧与嵊州相依相伴的故事。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19世纪潘法金唱书用的鳖鼓、1930年筱丹桂的樟木髹绛紫漆包头箱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越剧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变迁。
嵊州越剧学校则是越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23年,嵊州越剧学校正式挂牌成为浙江音乐学院附属越剧学校,开启了越剧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学校通过中本一体化(三年中专+四年本科)等方式培养人才,为越剧艺术输送新鲜血液。
艺术魅力的展现
越剧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剧目。代表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孟丽君》《西厢记》《天仙配》等,都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越剧的唱腔柔美婉转,表演细腻传神,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戏剧”。
越剧流派众多,其中以尹派和袁派最具代表性。尹桂芳的《红楼梦》、袁雪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王文娟的《红楼梦》、范瑞娟的《白蛇传》等,都是流派艺术的代表作。这些艺术家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越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中的发展
进入当代,越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团成立于1984年,以青春气息和创新气质闻名。剧团创作了《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西厢记》和新版《梁祝》等佳作,培养了茅威涛、董柯娣、陈辉玲、蔡浙飞、章益清等越剧名角。
近年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创新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采用“环境式戏剧”样式,让观众与演员近在咫尺,感受戏剧魅力。剧团还尝试将鲁迅小说、布莱希特戏剧、古希腊神话等文学作品改编成越剧,拓展了越剧的表现领域。
未来的展望
2023年,浙江音乐学院与嵊州市人民政府签约启动校地合作办学,标志着越剧人才培养进入新阶段。双方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四高”原则,充分发挥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科、专业、人才和资源等优势,在打造越剧教育新高地、促进越剧艺术大发展、深化拓展越剧产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越剧,这一诞生于嵊州的戏曲艺术,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嵊州这座城市最闪亮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