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发布:全球变暖致春秋季节持续缩短
中国科学院发布:全球变暖致春秋季节持续缩短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显示,全球变暖正在显著改变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季节长度和开始时间,其中春秋季节的缩短趋势尤为明显。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过去几十年的气象数据发现,春秋季节的长度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以北半球为例,1952年观测到的春季长度为124天,而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缩短至115天。同样,秋季也从87天减少到82天。相比之下,夏季则从78天延长至95天,冬季从76天减少至73天。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趋势预计将持续加剧。在最强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春季将进一步缩短至108天,夏季将延长至166天(接近半年),秋季将减少至60天,冬季则可能只剩下31天。
这种季节长度的变化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研究表明,副热带和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变暖最显著的区域。在中国,内蒙古、京津冀等北方地区的升温幅度远超南方地区,且1985年以后升温速率明显加快,达到全球平均升温速率的1.5-2倍。
季节变化不仅体现在长度上,还伴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多地出现异常高温。例如,希腊在2024年发生了约9500起森林火灾,是有记录以来最炎热、最干旱的一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频繁发生野火,导致数以千计的居民疏散,数万用户断电。
面对这种变化,专家建议需要重新认识季节划分标准。传统的季节划分方式可能已不再适用当前的气候变化背景。未来,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动态和灵活的季节划分体系,以更好地反映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此外,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行动也刻不容缓。这包括提升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预警能力,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以及推动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等。只有通过科学应对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保障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