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导演的青春记忆
《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导演的青春记忆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们便开始自找乐子,他们靠打架闹事等方式挥霍自身过量的荷尔蒙的故事。该片获得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被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环节中评选为“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剧情简介
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在无聊的夏日里,家住军队大院里的少年马小军(夏雨饰)学会了撬门开锁,他常常溜出校门,用自制的钥匙打开一把又一把的锁,窥探一家又一家的秘密。但马小军从来不拿人家东西。有一次,他闯入一个陌生人的家中。一张挂在墙上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他:一个身着泳装的少女。马小军长久地凝视着她,被她灿烂的笑容深深地打动了。
马小军一直没忘记那个照片上的女孩。他天天像猫一样在那个房子周围的铁皮房顶上转悠,希望能见到她,终于有一天,一双美丽的女孩的双腿从马小军身边经过,马小军意识到就是她,于是叫住了她。从此,马小军天天都去找她,将别人做过而自己从来不敢做的事都安到自己的头上,借此来表现自己的英勇。
那个女孩名叫米兰(宁静饰),一天她答应马小军去见他的那帮哥们儿。看见米兰和刘忆苦(耿乐饰)谈得那么亲热,马小军有些嫉妒。接下来的日子里,米兰一边和马小军好,一边又和刘忆苦好,马小军心里很乱。马小军和刘忆苦同月同日生,在庆祝他们的生日那天,米兰分别送了他们两个礼物,马小军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但又不知为什么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执意要将米兰赶走,为此还和刘忆苦打了起来。但记忆到这儿发生了混乱,或许马小军根本就没有那种勇气,根本就没打架,他们那天玩得很愉快。那天晚上,马小军骑上脚踏车在雨里疯狂地飞跑,冲着米兰的窗口大喊:“米兰,我喜欢你!”当米兰下来时,马小军竟然没有勇气承认,米兰将马小军拥入怀里。可她后来还是跟刘忆苦关系亲密。马小军一气之下跑到了米兰的住处,冲动之中想要做出越轨之事,但被米兰打败了。
2个月后,米兰与大家断绝了来往。后来大家分散了,各奔前程,刘忆苦去当兵,后来打仗时被炮弹震成傻子。许多年后,当这群儿时的伙伴再次相聚时,过去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已不再重要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演员阵容
夏雨 饰 马小军(少年)
宁静 饰 米兰
陶虹 饰 于北蓓
姜文 饰 马小军(成年)
斯琴高娃 饰 小军妈
冯小刚 饰 胡老师
刘小宁 饰 刘忆苦(成年)
王学圻 饰 爸爸
左小青 饰 张晓梅
制作团队
- 导演:姜文
- 编剧:姜文、王朔
- 摄影:顾长卫
- 配乐:郭文景
- 剪辑:周影
- 灯光:季建民
制作发行
- 出品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
- 发行公司:嘉禾电影有限公司(中国香港)、美亚娱乐有限公司(中国香港)
- 上映日期:
- 意大利:1994年9月9日
- 中国内地:1995年9月1日
- 中国香港:1995年6月29日
- 韩国:1998年12月5日
- 日本:2024年10月18日
获奖记录
- 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
-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 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 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百年百部优质电影
影片特色
色彩构成
- 金色:整部影片笼罩在一片金灿灿、黄橙橙的色彩之中,营造出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军区大院的孩子们无忧无虑、阳光灿烂的氛围。
- 绿色:象征着生命、青春与活力,代表了青年人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同时,绿色也象征着理想与希望。
- 红色:象征着革命、暴力、激情。在电影中,红色不仅象征着斗志昂扬、心潮澎湃的革命主义精神,更表达了导演对于青春成长中暴力与激情的反思与拷问。
- 黑与白:影片结尾用黑白影像表现20世纪90年代,象征着马小军对米兰爱情憧憬及少年时代英雄梦想的彻底幻灭。
光效设计
导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光效,既满足了画面原汁原味的艺术性,又贴合了影片的光影基调。在外景照明中,保持了画面的真实性;在内景拍摄时,在现有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借助人工辅助打光,实现了画面效果的表达。
场面调度
电影使用声音入画的方式以旁白开场,用时4分6秒,共46个镜头。戏剧场景共3个,分别是礼堂外面、路上和机场。这三个场景都是外景,整个段落的气氛都是明亮的,在昂扬的音乐中,完成了主要人物的出场和叙事。
影片评价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也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反映。影片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和艺术手法,成功地将文学作品转化为银幕艺术,展现了导演姜文的才华和对青春成长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