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头条号带你了解城市新变化
亳州新闻头条号带你了解城市新变化
2023年,亳州市经济总量达到2215.8亿元,同比增长6.3%,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占比52.2%),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作为一座兼具文化底蕴和现代活力的城市,亳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亳州市科技局组织力量,由局分管领导带队分赴各县区,解读2024年市级科技创新政策、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注意事项,帮助企业更加精准掌握相关政策,共组织座谈交流9场、科技型企业负责人120余人参加。
为推动作风再转变、质效再提升,采用调查研究、座谈交流等方式,常态化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匹配对接高校院所优势学科专家教授。2024年以来,梳理全市企业技术需求92项、对接高校院所10余所。下一步,亳州市科技局将围绕全市“4+6”产业集群,梳理省内外高校院所优势学科,靶向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加快建立亳州籍在外科技创新人才库。
围绕研发投入归集重点工作,制定重点企业“一对一企业服务”“一企一策帮扶”等举措,由班子成员带队,走访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分县区召集科技型企业负责人代表座谈,有针对性地做好研发费用归集和统计业务指导,进一步规范提升研发投入归集工作。
民生为大 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稳就业让老百姓端起了“饭碗”,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能。亳州市大力推进“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质各村(社区)“一台一表一专栏”效能,线下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在零工集聚地附近打造零工市场(驿站),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市累计通过各村(社区)发布3283家企业需求9.97万个岗位。截至目前,“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已入驻企业1.61万家次,累计发布岗位9.6万个,登记注册19.46万人,精准就业1.18万人。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推动实现工作岗位“触屏可及”,累计开展直播带岗活动146场,点击量达215.83万次,达成就业意向2.58万人次。
特色招聘“生活化”是亳州市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人社部门在各乡镇开展“招聘进镇村”活动,在商业广场搭建“就业招聘长廊”“就业夜市”载体,在高校、医院、农贸市场等26个重点公交站台开辟“就业服务专窗”,重点节假日在火车站、高铁站开展企业用工信息宣传活动,实现城乡覆盖、“就”在身边。
创业是就业之源。从2016年开始,亳州市连续多年开展“亳州老乡,请您回家”系列活动。据统计,2016年以来,亳州市先后引导亳州老乡返乡创办项目14.36万个,拉动投资366.98亿元,直接带动就业94.65万人次,让奋斗、拼搏的返乡创业故事在药都大地上持续上演。为了进一步做大创业“蛋糕”,亳州市还倾力孵化创业载体。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36家,其中国家级5家。为了解决创业的资金难题,人社部门通过数据互通、流程再造,创新打造创业担保贷款“10000”模式(即申请1分钟、材料0提供、审核0秒钟、人工0干预、群众0跑腿)。2024年以来,累计新增亳州老乡返乡创业项目3.46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66亿元,创业带动就业10.52万人次。
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治理
“互联网+政务服务”、“免申即享”、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退休一次办”、社保待遇惠民补助“无感互认”、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亳州市的“改革清单”中,一系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创新成果,走向了全省乃至全国。
这些创新成果,折射出这座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敢于创造、敢于革新的魄力。创新性改革需要远见、雄心和行动,亳州的改革先声背后是观念变革,也是人心变革、政风变革。
2008年,亳州市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在村级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的探索。但改革过程中,遇到不少痛点难点,这让亳州市在2015年决定全面推进数据汇集共享工作。在数据价值尚未得到广泛重视之时,这一探索如同行未知之路,历无人之境。
“你可能很难想象,亳州市的数据收集已经超过10年,如今依托上百亿条数据汇集量,形成规模庞大的数据共享库,建立起‘全域感知’的数据之城,实现以数据治理城市、驱动发展、激发改革创新。”亳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袁浩说。
从政府部门到多家企业,数据汇集共享工作经历了无数次博弈。截至目前,全市已整合、分析、入库82家单位的近130.2亿条数据。
产业兴旺 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省前八
亳州以“别人走一步、我们跑三步”之势跑出“加速度”。何以向上?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亳州发现,这座年轻的地级市实现跨越赶超、不断向上的背后,得益于精耕细作主导产业的发展定力,探索数据赋能社会治理的改革魄力,激发独特文化吸引力生产力的城市魅力。
2024年1~9月,在安徽省反馈的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增速居全省前八位的有13项,其中居前三位的有8项;2023年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前八、长三角前三十强;“十三五”期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8.3%、居全省第一位……这是亳州交出的发展“成绩单”。
24年前,地级亳州市成立,曾面临基础差、底子薄、发展靠后的现实情况。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亳州不断向上,关键靠什么?保持发展定力,或许是答案之一。
“我们保持发展定力,就是要探索走出一条后发地区跨越赶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亳州市委书记杜延安说。
擦亮“亳药”这一金字招牌,做强优势产业,体现出亳州守正创新的发展定力。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在亳州开辟第一块药圃,自此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故事从未间断。从最初肩扛手提、走街串巷贩卖中药材,到基本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制造、贸易流通、科研和中药文化传播等全产业链体系,亳州形成了“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千亿级市场”的产业态势。
杜延安说,亳州坚持以药立市、以药强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亳州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优势所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科技化、产业化成果,标记着中医药产业的“新事”。亳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廖自荣说,亳州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药材良种繁育与药材品种创新,用科技锻造中药材“芯片”;推进中医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中药大品种引育提质;合作研发华佗中医药大模型,等等。
“千年药都”的中医药产业,迈上发展“快车道”。2023年,亳州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852.5亿元,同比增长11.3%,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426亿元,同比增长19.5%。今年,亳州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体现出亳州精耕细作的发展定力。立足中医药、白酒、现代农业、文化旅游这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亳州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本盘”。
以“新质”促“高质”的身影,在亳州随处可见。支持中医药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加快传统饮片向中药提取、配方颗粒、中成药制造转变;打造养生花茶、药膳等特色“亳州养生”品牌,助力一杯花草茶“泡”出百亿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助力白酒龙头企业人均产能提升10倍、亩均效益提升13.3倍;探索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均走在全省前列。
支柱产业挑大梁,新兴产业添动能。在狠抓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亳州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202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1%,居全省第一。
产业发展为主,以务实举措谋求发展的共识,凝聚为亳州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发展定力。
返乡创业的薛中华牵头投资1.1亿元,建立一家铝制品工厂,生产预制菜包装材料、铝箔餐盒等,2023年3月投产,当年销售额9000多万元,带动就业超过120人。“今年的订单量一直在增长,预计生产规模将超过去年。”37岁的薛中华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薛中华的故事,是连续9年开展“亳州老乡,请您回家”系列活动的缩影。亳州市委书记、市长先后发出3封家书,引导亳州老乡返乡创办项目11.95万个,拉动投资332.01亿元,直接带动就业86.87万人次。
这样的“连续”活动还有不少:连续8年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连续9年推进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下降……从政府部门到广大经营主体,发展定力的“践行者”越来越多。
走进亳州市沪谯药业有限公司控制中心,电子大屏上,生产订单完成率、仓储(库存)等信息一目了然。“我们专注于中药饮片传承与创新,通过共建种植基地、改进工艺流程、研发生产管理系统等方式,推动提质增效,这几年销售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公司办公室主任高贯彪说。
未来可期
作为一座兼具文化底蕴和现代活力的城市,亳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关注亳州新闻头条号,一起把握这座城市的发展脉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