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传统文化的新时代绽放
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传统文化的新时代绽放
2025年春节注定与众不同。这是中国农历新年首次以“世界非遗版”的形式与全球华人见面。1月28日,农历除夕夜,当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观看春晚时,一个崭新的文化符号正在悄然诞生。
从“Lunar New Year”到“Chinese New Year”
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更意味着春节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保护。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表示,春节申遗成功后,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许多国家代表纷纷前来领取红包、对联等春节民俗小礼物。值得注意的是,春节的英文翻译也从“Lunar New Year”改为“Chinese New Year”,这一变化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它准确传达了中国农历作为阴阳合历的独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七大板块活动点亮新春
为庆祝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文化和旅游部精心策划了“欢欢喜喜过大年”主题活动。从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至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全国范围内将举办七大板块27项主体活动,涵盖文艺演出、非遗体验、旅游休闲等多个领域。
其中,“文化迎春 艺术为民”板块将推出迎新春美术作品展等活动;“非遗贺新春”板块则包括“古城过大年”、“点亮中国灯”蛇年灯会灯彩展示等民俗文化活动;“旅游迎春 休闲过年”板块将推出新春旅游休闲宣传推广、研学旅游主题推广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地方非遗文化绽放异彩
在各地,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成为春节庆祝活动的亮点。以永年抬花桌和自贡灯会为例,这两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
永年抬花桌始于唐代贞观年间,是一种集民间工艺制作、舞蹈、吹奏、打击乐于一体的民俗活动。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每到春节,各街巷都会组织花桌队伍巡游。花桌由红木或紫檀木制成,重达百余公斤,上面遍插各类花卉,形成高拱造型。表演时,8人一组将花桌抬在肩上,通过前后搓步、八字步等舞步,配合永年吹歌的乐曲,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川自贡灯会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创新精神闻名。自贡灯会始于唐宋,历经千年传承。1964年举办首届迎春灯会以来,规模不断扩大,工艺日益精良。如今的自贡灯会融合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走出国门,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自贡彩灯产业蓬勃发展,全市相关企业达1000余家,从业者逾10万人,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创新让非遗焕发新生
非遗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自贡灯会为例,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让彩灯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从简单的机械传动到全息投影、数码控制,从传统材料到人造革、吹塑纸等新型材质,自贡彩灯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创新的展示。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这个春节,让我们一起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