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指南之外:清远麻竹笋与白切鸡的美食之旅
米其林指南之外:清远麻竹笋与白切鸡的美食之旅
米其林指南之外的粤北美食天堂
2024年广州米其林指南发布,虽然清远没有直接上榜,但作为粤北地区的美食重镇,清远的美食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广东人的餐桌之上。从酸辣爽口的麻竹笋到皮脆肉嫩的白切鸡,每一道美食都凝聚着清远的历史味道。
英德麻竹笋:千年诗韵中的“天下第一素食”
麻竹笋因口感鲜美、营养富足,被誉为天然养生佳品,堪称“天下第一素食”。清远英德在麻竹笋种植面积、产量及交易量方面均居全国之首,并获得了“中国麻竹笋之乡”的美誉。英德西牛、石灰铺、大洞、九龙等镇为麻竹笋的主要种植区域,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及独特的地理纬度使得当地麻竹笋享有“剥皮黄金”“蔬中瑰宝”的美称,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国食用竹笋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殷周时期,《周礼》说那时竹笋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诗经》则用特别美的文字来记载:“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古代人还习惯将“笋”字写作“筍”,或者称之为“竹萌”。因为萌是指草木初生的样子,所以就有了“竹初生为萌”的说法。
魏晋时期的戴凯之在《竹谱》中详尽描述了70多种竹子和它们的竹笋的风味特色。南北朝时的贾思勰更是有了吃笋的心得,他在《齐民要术》中说“二月食淡竹笋,四月五月食苦竹笋。”
到了北宋,吃竹笋变得更为流行。当时,有位僧人叫赞宁,他非常喜欢研究竹笋,于是搜罗了各地不同种类的竹笋的记述,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笋谱》。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竹笋专著,书中收录了90多个竹笋品种,里面就有岭南的麻竹,以及有9种竹笋保鲜和贮藏的方法。赞宁还将这本《笋谱》送给了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自此以后,皇宫里的御膳房在做菜时,也会参考到这本书。
《船中蔬饭》
(宋)杨万里
食蕨食臂莫食拳,食笋食梢莫食根。
何曾万钱方下箸,先生把菜亦饱去。
岭南风物似江南,笋如束薪蕨作篮。
先生食籍知几卷,千岩万岳皆厨传。
南宋时,杨万里乘船游览北江,路过了清远英德。在这里,他品尝了一顿以竹笋为主打的美食。杨万里对竹笋也很有研究,知道怎样挖竹笋,他说:“挖冬笋看竹梢,叶子黄、冬笋长。”杨万里也善长收集竹笋的不同吃法,他在《船中蔬饭》这首诗里说“食笋食梢莫食根”,意思是当地人吃竹笋,都是吃笋尖,不吃笋根的。
古人认为笋作为竹子的初生形态,其鲜嫩的肉质被紧致的笋壳包裹,大部分适宜食用,只是笋尖是竹笋最嫩、最好吃的部分,而根部则相对老硬,口感不如笋尖。所以,杨万里这句诗告诉我们,吃竹笋时应该挑选哪个部位。而“食笋食梢莫食根”也可以说这是古代英德人吃笋的一个秘诀。
《英德县志》还提到了竹笋的加工方法,在古代,英德人除了采摘鲜笋作为蔬菜煮食外,还会加工成“笋菹(zū)”。其制作手法是“用干笋,盐水煮过,切片,加盐、姜、油、醋调和。”笋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起源于《诗经》时代,是古代七菹之一,属于腌菜或酸菜的一种。笋菹的制作原料是竹笋,通过特定的腌制或发酵工艺制成,具有独特的风味。
除了食用价值外,竹笋的药用价值也十分明显。自古以来,其药效备受推崇。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提到:“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明代药理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竹笋具有“化热、消痰、爽胃”之功能。由此可见,竹笋有助于消化、消滞,但是书中也说了体寒的人不宜多吃。
诗说清远竹笋
唐宋至今,在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几乎都能发现英德的文化痕迹。无论是生于英德的文人雅士,还是寓居当地的墨客骚人,乃至那些仅在英德短期游历的知名人士,都以文学才华赞美英德的人文风光。
其中,与竹子相关的诗篇尤为突出。古代北江两岸竹笋众多,描写这些竹笋的诗词就有数十首。除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外,还有明代学者黄佐、岭南诗派代表区大相等。
明代,黄佐乘船去广州,他沿着北江顺流而下,写下了《舟中漫兴》。
《舟中漫兴》
(明)黄佐
宋朝栈道接烟霄,今日荒蹊没断桥。
花洞蛮歌喧逻口,竹房僧梵落山腰。
他在诗中提到,在宋代,北江就有栈道供人们穿梭在烟雾缭绕的山间,南来北往。但随着北江水运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的水路,于是,陆路上的栈道逐渐被野草覆盖,甚至遮挡了连接的石桥。
那一天,黄佐坐在船头,欣赏着沿途的人文景色。他看到了住洞里的少数民族的山民在山间唱着山歌,巡山劳作。山腰上,还有一座寺庙,寺庙周边种满了竹笋。僧人们用竹子建造了住所,竹笋则成为僧人的斋菜之一。
傍晚时,黄佐没有选择在英德停留,而是继续向南航行。他在天黑之前顺利通过了横石矶的急流,以及北江三峡之一的浈阳峡。随着航行的深入,他来到了水流平缓的清远峡。夜里,黄佐和其他船客一样,坐在船头赏月对歌,直到五更时分,他们才安然入睡。
五十多年后的万历三十六年,岭南诗坛的一位领军人物——诗人区大相从南京返回广州,也经过了北江。他渡过了浈阳峡后,给北江风光做了一个总结。
他说,岭南路上奇怪绝色的景物很多,自北江上游的浈江一路下来的景色最为幽胜。有些池塘、湖潭周围都长满了竹子,只要从平静的水面上看一眼,就能看见一丛丛竹林的倒影,还夹着一些树木的光影。
《渡浈阳》
(明)区大相
岭路多竒绝,浈江境最幽。
窥潭竹影净,披霭树光流。
然而,在清代人看来,这幽胜并不算什么。因为,在嘉庆年间,有一位精通天文地理的学者许宗彦也曾踏足此地。他对浈阳峡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研究。
许宗彦说,前往岭南的人都会说北江的浈阳峡是最为险峻的地方,确实没错。浈阳峡两岸乱石嶙峋,但这些乱石之间却生长着茂密的竹子。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竹子之间的夹缝中还生长着高矮不一的竹笋。他也不禁好奇,这样的自然景观究竟需要多少年的岁月才能形成。然而,让他最为震撼的,却是那江水猛烈拍打着石头所发出的阵阵潮声,那潮声既雄浑又悠扬。
《浈阳峡》
(清)许宗彦
南来险说浈阳峡,乱石参差插竹萌。
掌劈何年通地脉,江流到此作滩声。
几乎同一时期,有两位诗人经过了英德,都留下跟竹有关的诗。一位是来自钱塘的才子陈文述,虽然他在官场上的名气并不显赫,但在诗坛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
清远白切鸡:一只鸡的180天匠心之旅
广东人常说:“鸡有鸡味,菜有菜味。”在清远,这种本真味道被发挥到了极致。作为广东人餐桌上的常客,清远鸡的养殖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最初是粤北山区客家民系世代选育的斗鸡王,骁勇好战的个性养成了其优良的体质。1921年,《清远县志》记载了清远鸡的饲养状况:“清远鸡美,价比别处约高一成。”
清远鸡的养殖周期长达180天,以保证最佳口感。经验丰富的“老广”能通过口感区分鸡龄和性别:有嚼劲、鸡味浓郁的是骟鸡,肉质较柴但更有营养的是适合煲汤的老母鸡,嫩滑、适合做炒鸡的是“鸡项”,即未下过蛋或只下过一窝蛋的年轻小母鸡。
白切鸡是展现清远鸡精髓的首选烹饪方式。正宗制法不只是单纯用滚水煮熟,而是需要冷热交替三浸三提,用水温将鸡肉烫熟,最后过冰水使鸡肉快速收缩。装盘也有讲究,厨师先去除骨架,只保留鸡腿、鸡翅等部分的骨头,斩成块码放齐整,这样一道白切鸡才算完成。
蘸料的选择也很讲究,标配的葱姜油碟、浓郁甜口的老酱油,以及XO辣椒酱,都能为白切鸡增添不同的风味。品尝时,外皮爽滑,自带一丝脆韧感,包裹着多汁的鸡肉,超乎意料地细嫩,吃不出任何纤维口感,果然与以前吃过的有所不同。
清远美食地图:从温泉到峡谷的美食之旅
想要品尝最地道的清远美食,不妨规划一场三天两晚的美食之旅:
Day 1:
- 中午抵达清远后,先品尝一碗芦荟木瓜鸡,感受清远鸡的鲜美。
- 入住酒店后,可以去飞来湖公园欣赏落日美景。
- 晚上尝试当地的糖水小吃,体验岭南夜生活的魅力。
Day 2:
- 晚起后,享用一顿丰盛的早餐,推荐洲心大粥和粉角。
- 午后可以去清远博物馆了解当地文化。
- 晚餐时,不妨尝试桑拿鸡和桑拿牛肉,体验独特的烹饪方式。
- 晚上入住温泉民宿,享受私汤温泉的惬意。
Day 3:
- 早餐后,可以在民宿享受悠闲时光。
- 前往白庙,沿着江道步行至飞来寺,欣赏北江沿岸的美景。
- 最后在一家特色餐厅品尝榴莲瓦鸡煲,为美食之旅画上完美句号。
推荐餐厅:
- 桃园牛肉店:位于小市桥南好来登酒店背后,以其潮汕牛肉火锅闻名,人均消费约50元。
- 福哥不仔客地摊牛排锅:99元3斤牛排锅,肉质鲜嫩多汁,适合聚会分享,需提前预约。
- 洪记饮食店:大观街的老字号夜宵档,推荐啫啫猪杂和椒盐鱿鱼须,充满地道烟火气。
交通指南:
- 黄腾峡景区:可乘坐260路公交车直达,或自驾从广清高速出口前往。
- 古龙峡景区:距广州约1小时车程,距清远市区13公里,建议自驾或打车前往。
这个秋冬季节,不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美食旅行,感受清远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从北江边的竹笋到餐桌上的白切鸡,每一道美食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