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逢人日:传统习俗的当代传承
立春逢人日:传统习俗的当代传承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祭春、鞭春牛、写春书、挂春幡、品春盘等仪式,迎接春天的到来,祈求一年的丰收和吉祥。
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传为人类的诞辰日。据《占书》记载,女娲在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诞生了鸡、犬、豕、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才出现了人。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人胜节”、“人庆节”或“人七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俗称“人日子”。
立春与人日的重合,更是增添了这一时期的特殊意义。立春是自然节气的开始,人日是人文节日的象征,两者都代表着新的开始。这种重合大约三十年一遇,因此有“百年难遇岁朝春”的说法。在古代,人们会通过观察立春与人日的前后关系来判断“春脖子”的长短,进而安排农事活动。例如,立春在春节前五天以上“春脖子”短,反之“春脖子”长。
在当代,立春和人日的庆祝方式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以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的立春游园活动为例,12对亲子家庭以及中外游客参与了这场既古老又新颖的立春祭礼。活动中,人们在民俗学专家的带领下,进行了写春书、挂春幡、品春茶、春饼、春卷等传统仪式。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打春”仪式,孩子们在绘有青牛的大红灯笼上击打并纷抢抛洒而下的各色糖果与棉籽,最后再亲手将棉籽播种在纪念公园的棉田里。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参与者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生命观、劳动观与伦理观等核心价值观念。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所说,立春自古便是安排生产与生活的关键节点与时间坐标,民间素有“新春大如年”“春朝大于年朝”的说法。而黄道婆纪念公园学术顾问方云博士也表示,将古老的习俗与适合于当下儿童生长环境与发展需要的方式结合,塑造更有时代意义的立春仪礼显得格外迫切。
立春与人日的重合,不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更是中华文化中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体现。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我们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展现了中华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