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最新研究:唐代士族衰落始于公元七世纪中期
PNAS最新研究:唐代士族衰落始于公元七世纪中期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科举制度和士族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唐代士族的衰落,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士族地位自唐代起就逐渐下降,另一种则认为士族势力一直保持强势,直到唐末战乱才突然崩溃。最近,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研究通过分析唐代3640方男性精英的墓志数据,为这一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背景与意义
历史学家对中国中古士族衰亡的问题存在长期分歧。一派以陈寅恪、吴宗国等为代表,认为士族的政治地位自唐代起就逐渐下降;另一派以毛汉光、谭凯等为代表,通过从史书、墓志等材料收集数据,得出士族终唐一世保持强势,直至"猝亡"于唐末战乱的结论。
本文作者采用更恰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基于唐代3640方男性精英的墓志,构建了门第、父祖官品、墓主官品等变量,通过多元统计模型等方法,识别了贵族社会转型的三个关键趋势:
- 随着时间的推移,门第对职业成就的影响越来越小
- 科举考试对职业成就的影响越来越大
- 父亲的地位一直很重要,对没有取得科举功名的人更是如此
研究发现,中古士族的衰落实际上始于公元七世纪中期,而非此前认为的唐末战乱时期。
数据与方法
研究团队以谭凯的数据库为基础,增加了有关门第、官品和科举情况的原始数据。最终数据库包括3640名男性精英。研究采用了多元回归模型,其中关键变量包括:
- 是否来自显赫门第
- 是否通过了科举
- 父亲和祖父的官品
- 是否来自长安、洛阳的精英婚姻网络
模型还加入了墓志出土省份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的乘积,以及地域集团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的乘积,以控制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
描述性统计
研究发现,唐代精英之间官品差异很大,超过30%的男性没有官品。在武则天登基前后,拥有高门第血统的比例变化不大,但科举在武则天之后变得更加重要,通过科举的男性精英比例从6.7%上升到16.7%。
双时段分析
研究将样本分为武则天登基前后两个时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 在唐代早期,来自显赫门第可以帮助个人在官僚阶层中爬得更高,而科举考试并不重要。
- 公元690年以后,显赫门第不再能提高个人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而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可以比没有通过考试的人在官场上高约一个正品。
- 父辈的官品每提高一个单位,本人的官品会提高0.27个单位,这一影响在武则天前后保持稳定。
连续性分析
进一步分析显示:
- 贵族身份本身对个人成就的影响在7世纪之后不再明显,反映了中古士族的渐进式衰落。
- 科举考试对精英的影响越来越大,到晚唐时期,科举的成功可以为个体带来两个正品的地位提升。
- 父辈官品对本人的影响一直存在,但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受父亲官品影响较小(0.08个单位),未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受父亲官品影响较大(0.28个单位)。
结论与启示
研究揭示了唐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贵族政治的退场与科举社会的崛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此前一些学者认为的"猝亡"。这一发现对理解唐代社会结构和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研究也表明,教育对社会流动的意义可能更多来自教育本身,而不仅仅是现代性的结果。
这项研究不仅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现代社会的社会流动问题提供了参考。它表明,即使在前现代社会,教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促进社会流动。
本文原文来自《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由温芳琪(俄亥俄州立大学)、王海骁(纽约大学)和Michael Hout(纽约大学)共同完成。
(从左到右):Fangqi Wen, Erik H. Wang,Michael H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