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惯犯与累犯:深入解析法律界的界定难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惯犯与累犯:深入解析法律界的界定难题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jzcmfw.com/laws/17600030.html

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惯犯”和“累犯”是两个常被提及却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区别。尤其是针对“惯犯是否属于累犯”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学界和实务界都存在较大争议,甚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中,对此类犯罪行为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从法律专业术语的角度出发,结合现行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惯犯与累犯:深入解析法律界的界定难题 图1

惯犯与累犯的概念及定义

在着手分析“惯犯是否属于累犯”之前,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法律定位。

  1. 惯犯的定义

惯犯(Repeated Offender),通常指那些频繁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在法律语境中,惯犯并不等同于简单的重复违法犯罪,而更多是指一种以犯罪为生活常态或主要经济来源的行为模式。实践中,认定是否构成“惯犯”往往需要结合其犯罪次数、犯罪间隔时间、主观恶性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1. 累犯的定义

累犯(Recidivist),则是指因前次犯罪被判处刑罚之后,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再次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累犯可以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两种类型:


惯犯与累犯:深入解析法律界的界定难题 图2

  • 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情形。
  • 特殊累犯:则是指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三类crime的情况。
  1. 惯犯与累犯的主要区别
  • 主观恶性不同:
    惯犯多表现为一种习性化的犯罪倾向,具有较深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而累犯尽管也体现了行为人对法律规范的漠视,但其主观恶性更多体现在对抗改造的态度上。

  • 客观表现不同:
    惯犯强调的是多次实施犯罪行为,且这些犯罪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而累犯则更关注于前科的存在以及之后再次犯罪的事实。

“惯犯”与“累犯”的法律界定

  1. 惯犯的构成要件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是否构成惯犯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行为人必须实施过两次或以上的犯罪行为;
  • 犯罪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针对同一类型被害人、采用相同作案手段等);
  • 主观上具有将犯罪作为常态或主要经济来源的故意。
  1. 累犯的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认定一般累犯需要以下条件同时具备:

  • 行为人曾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 行为人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五年内再犯新罪;
  • 新罪同样需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1. 惯犯与累犯的竞合问题

在司法实务中,可能出现同一行为人同时符合“惯犯”和“累犯”的双重认定。此时,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何适用法律条文,确保既不遗漏对其主观惡性的评价,又能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

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惯犯属于累犯吗”的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案例:

  1. 案例一:张某盗窃案

张某因多次盗窃被法院认定为惯犯。在前两次盗窃被判刑后,他又实施了第三次盗窃行为。问题是:他是否构成累犯?

  • 根据我国法律,张某符合一般累犯的条件(曾被判处有期徒刑、刑罚执行完毕五年内再次犯罪),同时其多次盗窃的行为也可被认定为惯犯。
  •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通常会将“累犯”的情节作为从重处罚依据,而“惯犯”则更多是对其人身危险性的评价,兩者并不矛盾。
  1. 案例二:李某诈骗案

李某因诈骗罪多次被判刑。一次犯罪时,他是否会被同时认定为惯犯和累犯?

  • 从法律适用上讲,“累犯”会直接导致量刑加重,“惯犯”的認定则更多用于对其主观惡性和社会危害性的评价。

“惯犯与累犯关系”的司法认定

  1. 主观惡性评价

不管是累犯还是惯犯,其主观惡性都是司法实践中予以重点考量的因素。相比普通犯罪人,累犯和惯犯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对抗心理和更深的道德败坏。

  1. 人身危险性认定

惯犯由于长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和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这使得法院在量刑时会予以更严厉的惩罚。

  1. 刑罚适用原则

在刑法理论上,累犯是法定从重处罚情节,而惯犯更多作为酌定情节存在。

对“惯犯属于累犯吗”的法律评析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惯犯并不等同于累犯。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上仍存在显著差异。
  2. 在特定案件中,行为人可能同时具备“惯犯”和“累犯”的特征,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评价其情节。

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 准确界定犯罪次数
    犯罪次数的认定是区分惯犯与非惯犯的关键。这需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包括犯罪行为时间跨度、作案手法一致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2. 主观惡性的证明标准
    由于惯犯的认定涉及到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注重收集能够反映其犯罪习惯和故意的证据。

“惯犯与累犯”法律界定的发展趋势

随着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惯犯”与“累犯”的法律界限可能会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完善相关法律条文
    在现有《刑法》框架下,建议对“惯犯”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作出更明确规定。

  2. 统一司法尺度
    在发布相关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各级法院应当加强业务培训,确保同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具有可预期性和一致性。

通过对“惯犯属于累犯吗”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司法实践中,准确界定行为人的犯罪类型对于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当进一步深化,以期为法律实务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完善的指导依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