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两自一包”改革:激发高中办学活力的创新实践
武侯区“两自一包”改革:激发高中办学活力的创新实践
2024年,一则关于教师招聘采用聘用制导致少人报考的新闻引发热议。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市武侯区通过实施“两自一包”改革,为破解教育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改革背景:教师编制管理困境
近年来,受城镇化推进、生育政策调整和新课程实施等因素影响,城镇中小学普遍面临教师总量性缺编难题。义务教育教师编制配置难以适应学龄人口变动带来的师资需求变化,呈现出“无编可用”“超编超员”“超编缺人”和“空编不补”等供需失配样态。
为应对这一挑战,武侯区率先推行“两自一包”改革,即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通过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激发办学活力。
改革实践:以项目制管理为核心
武侯区的改革并非一纸空文,而是通过具体实践落地生根。以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为例,这所2012年建校的学校,在短短10年内就从一所普通新校发展成为拥有两个校区的优质教育共同体,并于2023年被评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
改革的核心是项目制管理。学校建立了项目管理中心,负责项目引进、孵化、管理和评价。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常规项目和临时项目三类,采用项目负责制的运行方式,赋予项目负责人自主组合人力资源、自主确定运转方式等权力。这种“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改革成效:多方共赢的教育生态
改革的效果是显著的。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2023年立项47项,其中自下而上产生的项目达28项。项目制管理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培养了一批有想法、有担当的教师。
在学生学习动力方面,学校通过项目化学习变革学习方式。例如,针对“如何消除学校水池散发出的臭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与专业访谈,成功将死水池改造成了集雨水收集、循环、净化为一体的“活水园”。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家庭教育方面,学校创新“双建队”机制,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等方式,凝聚校家社教育合力。据统计,自机制建立以来,共开展活动124次,依托家长和社区资源建立少先队员实践基地7个。
改革挑战:制度创新与风险平衡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取消教师编制可能带来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风险,编制动态调整也面临制度障碍。例如,属地化管理制约着编制跨级跨区调配,部门本位意识阻碍着编制跨部门流转。
未来展望:教育改革的示范意义
武侯区的“两自一包”改革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它不仅解决了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真正实现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然而,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如何在制度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规模化推广中保持改革的初衷,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武侯区的探索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