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对痞满的辨证论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对痞满的辨证论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06/05/246990_1116256460.shtml

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医对痞满的辨证论治,内容包括痞满的定义、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证治分类以及预防调护等方面。文章内容专业性强,适合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阅读。但需要提醒的是,文章中包含具体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用药建议,如果读者自行尝试可能会存在风险,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痞满: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应首辨虚实。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

次辨寒热。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证治分类

  1. 饮食内停证

证候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若食积较重者,可加鸡内金、谷芽、麦芽以消食;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等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1. 痰湿中阻证

证候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欲饮,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加减: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加枳实、紫苏梗、桔梗等,或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作用;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腻者,改用黄连温胆汤;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健脾和中。

  1. 湿热阻胃证

证候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加减: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生姜、旋覆花以止呕;纳呆不食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以开胃导滞;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若因邪热内结而致心下痞,可改用泻心汤;如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1. 肝胃不和证

证候主症: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川芎、白芍、陈皮、枳壳、甘草。

加减:若气郁明显,胀满较甚者,可改用五磨饮子加减以理气导滞消胀;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可加黄连、黄芩泻火解郁;呕恶明显者,加制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嗳气甚者,加竹茹、沉香和胃降气;若兼脾虚,可加用枳术丸,消补兼施,健脾消痞。

  1. 脾胃虚弱证

证候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加减:若胀闷较重者,可加枳壳、木香、厚朴以理气运脾;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温胃助阳,或合理中丸以温胃健脾;舌苔白腻,湿浊内蕴者,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祛湿,理气除胀。

  1. 胃阴不足证

证候主症: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香橼。

加减:若津伤较重者,可加石斛、花粉等以加强生津;腹胀较著者,加枳壳、厚朴花理气消胀;食滞者加谷芽。麦芽等消食导滞;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润肠通便。对于胃阴亏虚者,选用理气消痞的药物时,宜予轻清为原则,可适当选用枳壳、佛手、竹茹、川朴花等理气消痞;滋养胃阴,用药不可过于滋腻,以防阻滞气机。

转归预后

痞满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滞,血络损伤,可见吐血、黑便,亦可产生胃痛或积聚、噎膈等变证。

预防调护

患者应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同时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生冷之品。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