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一万年》:揭秘湖南古稻田遗址与文明起源
《湖湘一万年》:揭秘湖南古稻田遗址与文明起源
2025年元旦期间,一部名为《湖湘一万年》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在湖南各大媒体平台播出,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南日报社、湖南省文物局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以“湖湘一万年”为特定时空经纬,采用文博探秘、历史再现、人物访谈等多元表现形式,系统梳理了湖湘地区一万年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展现湖南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影响和文化高光点,增强湖湘人民的文化自信。
稻作之源:改写人类农业文明史
在《湖湘一万年》第一集《稻作之源》中,导演团队将镜头对准了湖南澧阳平原上的几处重要考古遗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家岗遗址。2023年至202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李家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多种类型早期生活生产遗迹,出土罐、釜、钵、盆、盘、支座等典型彭头山文化陶器,证实李家岗遗址较完整保留有环壕、居址、墓葬、古稻田及古水系等文化与生态景观的聚落要素。
考古人员在发掘遗址北部壕沟时,发现附近的土颜色为深褐色黏土,经检测有扇形植硅体,稻田那边有小而窄的沟,并有类似田垄的结构与壕沟相伴而生,从而可以反映为该区域种植过古稻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家岗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李意愿介绍道。经过考古挖掘后,初步探明两处古稻田位于南、北壕沟附近,北部古稻田揭露面积较大,在北壕沟内、外两侧均有分布。考古人员在剖面及平面系统采集土样进行水稻植硅体浓度的检测分析,显示多数土样含量超过5000粒每克,部分达到10000粒每克以上,提供了植物考古的证据。
他们还对居住区的灰坑H67进行了土样浮选,发现了一些炭化稻米、驯化小穗轴和芡实壳残片。李家岗遗址揭示出两组相对独立的房屋建筑区,是彭头山文化中房址分布最具特点、室内结构最清晰、活动面最完整的遗址,较为清晰地呈现了居址空间规则行为及所反映的家户结构,更新了对彭头山文化聚落与社会的认识。
同时,李家岗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完整陶器及碎片,以及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的浅穴式房屋,还有少数长方形带门道的地面建筑、杆栏式建筑,这些都为人们认识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人群的居址空间规划行为及社会组织提供了新线索。
这一发现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把之前的发现向前推进了近2000年,是澧阳平原古稻田探索的新突破,为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起源及早期稻作栽培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实证。
而在距李家岗遗址不远的八十垱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更为惊人的证据。这里出土的数万粒完整形态的炭化稻谷和稻米,被证实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距今约8500-7500年。这些稻谷保存状况良好,农学家认为个体变异幅度大,群体面貌十分复杂,故定名为八十垱古稻,深入研究可揭示栽培稻起源及为其演示过程树立标尺。
这些发现不仅改写了人类农业文明史,也证明了湖南在稻作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正如纪录片中所展现的,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万年前人类文明的曙光。
众城之祖:见证城市文明的起源
在《湖湘一万年》第三集《众城之祖》中,导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鸡叫城遗址。这处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的遗址,城内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鸡叫城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遗存(距今约5300~4000年)。
1998~2007年、2018年~2021年,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城遗址呈圆形,垣壑仍存。城四周筑有土城墙,现残高2~3米,城墙四面各存一豁口,外有壕沟环绕,西、北两面为人工河,东、南两面以自然小河为壕。城内和西城墙有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址存,出土物多灰色夹砂粗陶,器形有大口罐,敞口尊等。城址是一座屈家岭文化中、晚期的古城,陆续使用到石家河时期。鸡叫城遗址是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中一座大型环壕聚落遗址,遗址文化层堆积丰富,四周环壕清晰。鸡叫城四周有密集的灌溉水网系统。遗址先后发掘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不同时期遗存遗物,对了解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内涵的联系、文化分期序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3年3月5日,鸡叫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1月30日,鸡叫城遗址被湖南省文物局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级大遗址名单。
鸡叫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史前文明图景。遗址中发现了多处大型建筑台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屈家岭文化二期早段的F63建筑,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令人惊叹。这座建筑由主体建筑和外围廊道组成,坐北朝南,方向202°。主体建筑面阔5间,室内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加上廊道,总面积为630平方米左右。主体建筑为开挖基槽后垫长木板以作基础,于木板一侧立柱。木板加工规整,宽0.42~0.46米、厚0.1~0.13米左右,一般长度在5米左右,最长者达8米,有的木板边还可见抬板时留下的绳索。木柱考究,以直径约0.5米的半圆形大木柱为主体,间以长方形小木柱,并在转角处以四分之一圆木作为转承。木柱与垫板间未见榫卯,但木柱上均有两侧约45°的斜穿孔。主体建筑及室内空间乃是在此之上构建。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考古百年的首次发现,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过去历史上未曾见过的建筑形态。
更令人惊叹的是,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谷糠堆积。经勘探,早期壕沟上层有分布较广的谷糠堆积,本次发掘仅揭露出其中80平方米,平均厚度0.15米。通过单位体积的谷糠密度并结合现代水稻加工的调查结果,初步推算出这些谷糠堆积所代表的稻谷重量约为2.2万公斤(带壳)。
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鸡叫城遗址发达的稻作农业文明,更为我们理解早期城市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正如纪录片中所展现的,鸡叫城遗址见证了从聚落到城市的演变过程,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篇章。
文化自信:传承湖湘文明的辉煌
《湖湘一万年》这部纪录片通过现代影像技术,将这些珍贵的考古发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得以一窥万年前人类文明的曙光。这些发现不仅改写了人类农业文明史,也证明了湖南在稻作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正如纪录片中所展现的,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万年前人类文明的曙光。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不仅看到了湖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魅力。这些考古发现不仅是湖南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正如纪录片中所展现的,这些考古发现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也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和传承湖湘文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