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久别重逢,都是一期一会
所有久别重逢,都是一期一会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在这个相聚的时刻,时间仿佛被放缓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感受到瞬间的永恒,希望能够把握住珍贵的当下。当我们把这种情感升华为纯粹的审美境界,这就接近"一期一会"的深意。
"一期一会"不是字面上的一段时间见一次面的意思,而是指从真实生命出发,每一个片刻都是生命中的唯一。它是对时间感的超越,同时也是对生命的珍惜。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超越当下,放大瞬间永恒的体验?朱良志老师的《四时之外》指出,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一种说时序而其主旨却在超越时序的思想,通过时间方向的切入,说生命超越的旨趣。表面上看,是谈时间的往复、顺逆、停驻等,实际上是在彰显心灵的超越功夫。
明 沈周:东庄图册二十一开之知乐亭,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幽人索莫诗难就,停棹闲看绕树鸦”,黄昏中的枯木寒鸦,原来藏着家园的渴望;水流云在的景物描绘,其实是写心灵的绸缪。山雨初过,烟树迷离,包含诗家无尽的清思。
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正是心灵超越的最佳时机,人们抛开世俗的纷扰,放下生活的压力,回归到当初的美好,与家人共度团圆时光。
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跟随朱良志老师的洞见,在变化表相中感受不变的精神,感受"生命超越美学"的魅力。
一、让时间停留又不粘滞于时间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时间的流水永远向着未来流去,然而人们感觉中的时间,却有时低回沉吟,似乎停下脚步,有时又倏然踏上征程,加速前行,并不一定匀速地流逝,也不总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前行。
传统艺术在哲学观念影响下所产生的"无住"观念,便是由时间的方向性引发的思考。艺术中所言"无住",其实包括"住"与"不住"两方面。住与不住,定与不定,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侧重点不同。
无住,不粘滞,无住于物,不染于尘,超越分别,以浑然之心去创造,说的是无定,这是从"不有"方面着眼。
住,住于真性,归复那非舒卷、无往还的生命境界,说的是底定,这是从"不无"方面着眼。如徐渭《扁舟》诗云:"扁舟无去住,戏荡一溪云。"如李流芳《盘螭山访觉如上人不遇》诗云:"庭中残桃自送迎,湖面浮峰无去住。"
无锡寄畅园一角
传统艺术的"无住"观念,以"住"与"不住"为两翼,反映出中国文人艺术自唐宋以来追求的精神意脉。"住",是为了"别造一世界"——挣脱人的生命存在困境,永驻于真性世界中。园林艺术的关键,便是为心灵安宅。园林不光是空间居所,更是为心灵营造一个回环优游的圣域。
"不住",强调不粘不滞的生存智慧。陈道复有诗云,"今日试从溪上立,不知身是景中人",这种往来流荡的"住",是将自我加入世界的"游戏",我融入世界,人与物共成一天,没有了物与我的界限,只有一个当下成就的莹然的生命境界。
如倪瓒《对酒》诗所云:"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虚亭映苔竹,聊此息跻攀。坐久日已夕,春鸟声关关。"在云水中,在酒意里,在晚来的鸟鸣声中,人"丢"在世界了,融入世界,无物无我。
这种精神境界,将自己加进去,随波逐流,随运任化,乃"不住"之真诠。
二、时不我待我亦可以不待时
时间是流动的,变化是对时间流动过程中空间样态的描绘。有流动,便有前后相随的接续;有接续,便有往来顺逆间的通会。
传统哲学就有"通变"之说。这种"通变"学说强调时间变化中的联系,联系是变化中看不见的通道;绵延,如一泓泉水,潺溪流淌,无限延展,没有断流。
往来变通之理,是《周易》哲学的精髓。《系辞上传》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四时运转,从春到冬,又从冬到春,终则有始,始则有终,无穷尽也。《易传》于此抽绎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永恒精神。
然而,在中国传统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一种完全不同的"通变"观,这是一种非时间、非经典、非传统的通变观,它既不强调新变,也不强调归于经典,而强调对时间的超越。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诗,是对这种观念很好的概括。大道的通会,就在自我生命体验中。穷处,就是通处,是超越时间变化的表相;穷处,就是起处,幕天席地,招云揽风,都在心灵吞吐中,逃脱“穷”“通”之道,不是将生命交给过去的权威,而是交给心灵中缥缈的白云。
王维脍炙人口的《酬张少府》诗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中要回答的是:道在何处?就在一声悠远的渔歌声中。穷变通达之理,不是向外追求,而在凡常生活中,在自己鲜活的生命体验里。
宋元以来很多画家追求的画境,就回响在这渔歌中。如李流芳《秋林归隐图》,设色画秋日明镜之妆,有水落石出、天明山净之感,秋风萧瑟中,林木作逆浪侧迎之状,构成一个浮荡的世界。心灵与世界的寐合,是此画的密语。
明 李流芳:水墨山水图册(局部),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李流芳的艺术生涯,要建立一种自我体验的生命"通会"观。在他那里,通往知识葛藤与名望功利的路都被堵住,正是这不通,方有他真实性灵的会通。"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世说新语·方正》),出于内在真实的生命感动,就是他的通。
祁承㸁《密园前后记引》则从与世界相与绸缪的角度,谈生命的变通之道。祁承㸁造园,与其说他要造一个外在空间,倒不如说为意绪的腾挪创造一个可以凭依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体验的境界,而不是外在的时空。
扬州何园之窗亭
祁承㸁的变通之法,就是他的"活"法,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活泼泼地"真精神,这也是王维"白云境界"的旨归。
时不我待,我亦可以不待时。这是一种超越生成变坏表相和终极价值追求的生命真性观。在生命的陶然自适境界中,没有穷,没有通,超越通会,当下恰然。
三、超越时间让生命豁然敞亮
时间有时仿佛它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让我们无法触及生命中那些熠熠生辉的瞬间。但是,当我们学会超越时间,生命便会豁然敞亮。
而新,则是攸关超越时间的关节点。所谓新,一意味着与过去不同,是差异性存在;二意味着对过去的提升,或出现一种新面目,或进入一个新阶段,正因此,新总是与创造联系在一起;三如李渔所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正因为新具有创造的特性,所以新即美。
扬州瘦西湖一角
在传统艺术观念中,却有一种超越时间观念的"新"。它不是对变化过程的标示,也不是别故致新的创造,而是生命体验中的"一时豁然敞亮",是生命真性的发现。体验中创造的境界,像是被人的生命"开过光"的,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新质。抹去时间性,是生命体验新颖创造的根本特征。这种观念在唐宋以来的艺术观念中占据重要位置。
生命体验常观常新的特征,其实在老庄思想中即露出端倪。如《老子》第十五章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在旧中出新,超越旧和新的知识判分,乃是新的根本。《庄子》认为悟道的过程是发现新颖生命的过程。道的体验是一种发现和创造,敞开被知识遮蔽的世界,生命若朝阳初启,沐浴在一片光亮中。
生命体验,是一种真性的澄明,必然是新颖、不可重复的,"一见便不再见",或如茶道中所说的"一期一会"。这样的"新",不是与"故"相对的存在,而是对时间性的超越,是当下直接的体验。
如程正揆《题画》诗所云:山古万籁空,流泉自浩浩。一听一回新,可与知者道。红叶秋先老,清泉雨后香。一天新霁色,几个看山忙。山静似太古,日常如小年。可与闲人道,勿与达者传。
读这样的诗,似乎都能嗅到山花的清香。徜徉于山川的流光逸影中,以真实的心灵去谛听,"一听一回新",真正的艺术家,就是新颖生命的发现者。眼前虽然是"旧风景",但是被我的生命"开过光",所以沐浴在一片奕奕清光中。
如我们看苏州拙政园,时间流动中,它有不同,风雨雪雾中,它有不同,那是它的丰富性。而我来了,虽"旧"如"新",观之于目,呈之于心,都是属于我当下此在的觉悟。
苏州拙政园一角
时间的方向盘,不是由外在的知识控制,而应由人的一点灵心来把握。正如祁彪佳《秋日云门道中》诗所云:"一年此中行,一番一新意。景物所会心,秋光独幽契。"诗意地反映出超越时间、与古为新之智慧的真正命意所在。
四时之外
作者:朱良志 著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