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剑湖:法治化保护为候鸟打造温暖家园
大理剑湖:法治化保护为候鸟打造温暖家园
剑湖湿地,这颗滇西北高原上的明珠,以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了西部通道上候鸟迁徙的重要集结点。近年来,随着法治化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这片湿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3万多只候鸟的温暖家园。
剑湖湿地:候鸟的温暖港湾
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总面积达4630.3公顷。这里不仅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更是许多水禽的越冬栖息地。据统计,剑湖湿地保护区已监测记录到鸟类271种,其中包括黑鹳、中华秋沙鸭等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以及4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候鸟从遥远的北方飞抵剑湖湿地。它们在湖面上嬉戏玩耍,在湿地上悠然觅食,为冬日的剑湖增添了一抹勃勃生机。据统计,每年约有3万只候鸟选择在此越冬,剑湖湿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法治化保护:守护湿地生态的坚实屏障
为了守护这片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剑川县人民政府于2001年批准建立剑湖湿地州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大理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剑湖湿地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并将其纳入法治化保护框架。
大理州政府严格贯彻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出台“三区”管控实施细则和条例实施办法,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剑湖湿地管护局持续开展栖息地恢复、污染防治、生态补水等工作,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在法治化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双重保障下,剑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近年来,剑湖湿地管护局大力实施湿地恢复工程,通过退耕还湿、生态补水等措施,不断扩大湿地面积,优化湿地生态系统。
2025年1月,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监测中,首次记录到了星鸦这一珍稀鸟类。星鸦属鸦科鸟类,多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对生态环境要求严苛。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剑湖湿地的鸟类资源库,也为研究星鸦的生态习性、迁徙规律及区域生态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未来展望:共绘美丽湿地新画卷
剑湖湿地的法治化保护之路,是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大理州政府提出,要着力在美丽大理上开新局见实效,加强美丽洱海建设、系统修复美丽生态、统筹全域美丽建设,加快推动大理绿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未来,剑湖湿地管护局将继续加强保护管理,提升监测能力,深入开展科研合作,为包括星鸦在内的众多野生动植物打造更优质、安全的家园。同时,剑湖湿地也将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法治化保护的坚实保障下,剑湖湿地这颗高原明珠将更加璀璨夺目,为更多候鸟提供温暖的栖息之所,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