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带你一步步了解:如何做好登山安全计划?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带你一步步了解:如何做好登山安全计划?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gohiking.today/blogs/article/how-to-make-a-hiking-safety-plan

在户外运动日益普及的今天,安全始终是每一位登山者需要放在首位的考量。从基本的路线规划到天气判断,从体能训练到应急准备,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系到生命的安危。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如何制定一份全面的登山安全计划,帮助你更好地享受登山的乐趣,同时确保每一次攀登都能平安归来。

如何做好登山安全计划?

准备的资料越详尽,越能判断与掌握行程的風險。面对一座山,你需要取得的資訊至少要包含以下四大項目,分別為:

  • 地理位置与水源
  • 登山路线规划与海拔高度变化
  • 通讯与网络
  • 近期路况与交通

一、地理位置与水源

一座山不是只有山头,还有途经的路线,例如百岳路线之一的奇莱主北(奇莱北峰、奇莱主山)横跨了南投县仁爱乡与花莲县秀林乡,这不仅牵涉到登山险投保的范围(注1),还有管轄的搜救单位,事先准备好相关资讯,并提供给留守人知悉。

注1:目前共有五个县市订有登山活动管理自治条例,分别为台中、花莲、南投、屏东和苗栗,条例中要求登山客在进到特殊管制区域登山前,必须投保登山险。条例内容与特殊管制范围可至各县市消防局查询。

二、登山路线规划与海拔高度变化

不论是中低海拔山域还是高海拔山区,每座山都有自己的路徑系统。从传统的登山山径、古道、猎径或兽径,看起来好像只要有路就可以走,但山區並不像都市一樣可以條條大路通羅馬,若沒有對登山路線做完全的認識與準備,將可能發生迷途或是更严重的山难意外(如:坠落、落石等)。

三、通讯与网络

进到深山野林里,最担心遇到危急时刻时无法对外求援,所以登山的通讯在事前准备相当重要,除了蒐集可通讯的地點,更要准备一个可以在没有信号时、仍能通过卫星通讯的卫星通讯设备。

首先是山區手機可通讯点。农业部林業与自然保育署与数位发展部合作,持续提升山區的手機信号,目前山區手机可通讯点的资讯已汇总出总表,包含设置手机标示牌的地点、坐标(TWD97 坐标、WGS84 坐标)以及可通讯的电信业者(中华电信、台湾大哥大、远传电信),可以前往林業保育署官网了解(资料更新至113年3月)。

若需要报案求助,可以拨打紧急电话号码“112”。112 是全球行动通信系统的预设号码,只要手机仍有电力,并在任何一家电信商(中华电信、台湾大哥大、远传电信)的信号覆盖范围内,无论有没有安装SIM卡,均有机会拨通紧急救援单位。拨通后会听到以下语音:“这是紧急救援电话,报警请按0,救援请按9。”并附有英文说明,若按0会转接至110、按9则会转接至119。

此外,3G服务已在113年6月底关闭,若手机不具有4G语音服务功能,将无法拨接电话(包含紧急电话),所以上山前务必确认手机是否能正常拨号与接听。

再来是手机没有信号或电力耗尽时,仍能对外通讯的卫星通讯设备,分别为卫星电话和inReach。

  • 卫星电话:全名为携带式卫星通讯系统,具备防泼水、防尘、防震效果,户外通信无死角,适合在山區或海上使用。目前代理卫星电话的电信商为中华电信,但随着舒拉亚(Thuraya)卫星故障(注2),目前登山已无法再使用卫星电话,其他卫星电话则主要以船舶运输使用。

  • inReach:专为户外活动设计的卫星追踪通讯装置,目前由中华电信代理发售。inReach 使用 Garmin 所提供的铱卫星(iridium satellite)卫星服务,拥有双向文字传输与SOS互动救援讯息功能,当山友需要救助,只要按压 inReach 装置侧边的 SOS 按钮,就会发送求救简讯到 Garmin IERCC(Interna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 Coordination Center),IERCC 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国内救援单位(消防署),启动救援行动。

注2:Thuraya-3 卫星在2024年4月19日发生障碍,涵盖东亚区域服务中断(包含台湾),且短期內无法修復,預計恢復時間將超過一年,中華電信將於113年12月31日起暫停經營代理 Thuraya 衛星行動通信業務。

四、近期路况与交通

善用社群媒体与 Google,不論是透過 #hashtag 搜尋關鍵字,或是上脸書社團搜尋近期贴文(如“登山借问站”、“登山通报站”、“农业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东分署北大武山信息站”、“嘉明湖大小事”、“天池山莊大小事”等等),都可以找到近期路况,也能在社團中发问,会有热心的山友回报消息。

留守人:登山队伍中的隐藏版队友

“留守人”顾名思义,就是在山下为你守望相助的伙伴,也是队伍中的隐藏版队友,如同后勤支援单位,留守人会拥有所有队员在登山当天的衣著照片、联络资料、装备明细、路线地图与登山计划书,掌握队伍在山上的生存能力,同时也能提供给队伍关于天气预报、即时消息、山难通报与后续支援。

常爬百岳路线的山友会知道,在申请国家公园的入园时,有一区是专属“留守人”的资料栏位,要填上留守人的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但留守人并非完全是紧急联络人,而是知道登山行程细节,掌握人员行踪,且当队伍发生紧急状况需协助、救援时,还能冷静处理与应变的家人或朋友。

在某堂课程中曾听到一个问句:“留守人要找什么样的人?”

当时台下同学七嘴八舌,有“有在爬山的人”、“经验丰富的入”、“关心你的人”。这时老师说:“你们说的都对,不过留守人最好要找很闲的人。”大家一聽不禁莞尔。

的确,在队伍上山的那几天,留守人得在山下待命,不时的关心队伍是否如期抵达营地,或是查看即时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提供给队伍做行程时间变动的参考。而且登山行程往往會“摸早黑”,留守人往往身在城市却要与队伍一起作息。

当不可抗力的天灾出现,例如遇到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留守人的责任不是抢发个人的社群贴文,而是关心山上队伍人员的状况,并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小时内,尽可能地搜寻相关信息。例如震央是否在队伍所在县市、地震规模、联外道路是否受损坍方等等,统整好各项信息后回报给队伍,若天灾已影响队伍行程,则协助将应变方案整理给队伍参考,并保持联系。

看到这里,如果心中没有浮现适合的留守人选也不用担心,因为现在有“第三方留守平台”

第三方留守平台是提供山友登山健行时,一个专属于队伍的留守角色,功能和上述所介绍的职责相同。目前提供留守服务的平台共有四家,分别为台湾户外安全推广协会的第三方协同留守平台、爱陌生的登山协同留守平台、嗨咖的登山留守机制及定位设备租借平台、Hikingbook的安全守护。

如何训练天气的判断力与敏锐度?

山上的天气变化万千,像是中级山山区又稱雾林带,常起浓雾外,也会影响路徑的判断,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或误闯兽径。在高海拔山区也是如此,更要留意强风、强降雨所带来的失温风险,或是在棱线开阔处遇到雷击的可能,所以在出發前的天气评估与现场的判断相当重要。

登山的唯一目标是“回家”,少了回家最后这一里路,前面的强行登顶就毫无意义。那么,如何训练自己对天气的判断力和敏锐度呢?

除了网络搜索相关天气的教学文章外,也能运用下方四个天气网站和 App,帮助自己评估是否适合上山、或是设定停损点(撤退时机)。

  • MPAS 六週雨图:可以看到未来六週各地区的累积降雨量,不过建议可以看最近一週的即可,因为天气仍会大幅变化。

  • 交通部中央气象署(App 名称为生活气象):在分类〈生活 - 登山〉中,输入山的名称,就可以查到三小时与一週预报、一週温度与体感温度曲线,还有日落、日出时间等多项信息。

  • Windy:有网页和 App(iOS / Android 皆有),分为免费版和付费版,付费版的雨量预测采用逐小时显示,免费版则是三小时加总的累积雨量。此外还可以看到云层高度、风速等信息。

  • WATCH 降雨监测器(App 名称为落雨小帮手):有网页和 App(iOS / Android 皆有),采用 LocalStorage 与定位技术,提供即时的雷達回波图,可以看到现在与接下来两小时、每 10 分钟的雨量变化,若有强降雨和雷击也会有警示图案。

此外,在山上若遇到下雨天,可以拿出手机、打开 Windy 和落雨小帮手,比照预报、雷達回波图和现场实际的降雨量,多次比对下来,就能累积相当多的实务经验。

在天气预报丰富的信息里,除了看降雨量与降雨时间长度,以下举例如在安排登山计划时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 几点前到山屋 / 营地:以日本为例,考量登山安全,山屋通常会要求住客在下午三點前到达山屋。台湾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我們带隊时仍会尽可能在日落前1~2个小时到达山屋或营地。有句话是“赶早不赶晚”,随着当天行进时数的增加,体能与精神都会持续下降(有的人甚至一超过某个时数,体能会明显急剧下滑),若还要通过特殊地形(如崩壁、碎石坡、长距离陡下、湿滑地形等),精神状态和灵活性都不如上午时来得好,也容易有摔倒或失足的风险。此外,天色越来越黑、心理压力也会随之升高。

  • 变天的时间点:若天气即将变化,但接下来还有数个小时的路要走,那么就要考量变天的时间点以及会受到影响的路段,评估是否能调整行程(例如提前出发)或是撤退。在做评估时,我们会选择风险低的选项,而不是挑战极限的选项。

  • 行程是否要渡溪:有活水源的地方就要考量天气影响与路况的安全性。例如台风过境后,豪大雨带来的丰沛水量可能会让水漾森林的营地完全被淹没,过去就曾有驻点协作分享石鼓盘溪水深及胸的惊险画面,以及眠月线的明隧道崩塌处变瀑布的景象。同理其他要涉溪的路线,如:戒茂斯上嘉明湖的新武呂溪、合欢山下华冈的合欢溪、北一段的中央尖溪与南湖溪等等,都需要考量大雨后的水位变化与涉溪安全性问题。

  • 山上的体感温度:我们很常被队员问到“现在山上会很冷吗?我带这件外套够保暖吗?”这时就会分享一个简单的公式: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公尺,温度会下降6℃。以海拔1,800公尺的水漾森林为例,寒冬时,若嘉义的平地温度为15度,那么水漾森林大约在5度左右,若刚好遇到下雨天,温度还会再更低。除了公式换算外,中央气象署的生活气象也有提供体感温度,得知山上的温度后,就可以准备对应的装备,确保自己不会陷入装备不足的风险中。

“请问我可以走这条路线吗?”

我该爬哪座山?我该如何评估自己的实力?是我們经常收到的问题。

在正式踏入山里之前,可以從四个层面來分析自己是否能胜任目标路线,分別是:

  • 经验:面对各种地形(如拉绳、攀石等)的爬山技术是否充足?是否曾去过类似的区域或海拔高度?

  • 体力:自己是否有足以应付该路线的体力(如6-8小时)?最多能背起几公斤的装备?背多久?

  • 风险:自己是否理解风险,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否能自行下山或寻求帮助?

  • 信息:是否已掌握最新路况信息?是否会使用离线地图?

如果经验还不足以胜任目标路线,也先别太沮丧,因为可能还有1-3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体能和经验值训练到位,这时就会需要“体能训练计划”和“验收计划”。

  • 体能训练计划:可参考教育部的“登山活动应注意事项”中的登山体能判断模式以及必备技能(见下表),以其中所列的体能状况来进行对应的训练。例如:跑步、间歇运动、越野跑、飞轮、爬山、重量训练、徒手训练等等,都是爬山的必备体能。

  • 验收计划:找一座山,海拔不限,但路程时间要和目标行程接近,如果来回一趟无法达标,那就来回2-3趟,再加上行程需要的负重(如7-15公斤),来看整体的时间是否有在平均值内。

验收计划的目的是评估体能有没有到位,验收结果不佳,没关系,回頭调整训练计划(增加运动时间、频率,但不急着一下拉高强度以免受伤);验收结果好,别松懈,要继续维持,同时增加训练强度来把体能再练上去。这样以来,才能更确保自己拥有一趟安全的山行。

最轻的装备

在一次野外急救的训练课程中,有同学举手发问:“老师,那最轻的装备是什么?”

老师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们一眼。

“最轻的装备,是知识。”

撰写这份登山安全计划书时,我们尽可能完整地说明相关资讯,但仍须依賴读者的阅读与吸收,与进一步主动搜寻相关资讯,這篇文字才會产生它的效益,因为登山不只是自己一个人,更是一群人一同学习成长。

接下来,开始着手准备你的下一座山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