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适应技术:心慌气短的新型非药物疗法
缺血预适应技术:心慌气短的新型非药物疗法
一项被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认可的创新技术,正在为心慌气短等心血管症状带来新的解决方案。这项名为“缺血预适应”的技术,通过模拟缺血环境来激发人体自我保护机制,不仅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显现出独特优势,还在高原反应预防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什么是缺血预适应技术?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一种通过间歇性缺血刺激来保护组织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短暂的缺血刺激,激活人体内源性保护途径,产生保护物质,从而减轻后续缺血对组织的损伤。
这一技术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Murry等人在1986年提出。他们发现,通过4次5分钟的冠状动脉阻断和5分钟的再灌注,可以显著减少狗心肌的梗死面积。这一发现开启了缺血预适应研究的新篇章。
缓解心慌气短的新选择
心慌气短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多种原因引起。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而缺血预适应技术的出现,为这一症状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经过数万例患者大规模临床试验,首次发明了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及技术原理。研究显示,通过定期进行缺血预适应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心脏供血,调节血管功能,从而缓解心慌气短等症状。
华盈泰医疗研发的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通过监测用户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可以预警潜在的心脑血管问题。例如,如果在训练中出现胸闷、心慌等不适,可能提示心血管存在问题;如果出现头晕、眩晕,则可能提示脑血管问题。这种预警机制有助于及早发现风险,预防心梗、脑梗等严重事件的发生。
高原反应的克星
缺血预适应技术不仅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表现出色,在高原反应预防领域也展现出独特价值。高原反应是由于人体快速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后,出现的急性高原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北京市援藏、援青干部在出发前都会接受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模拟高原缺氧环境,提高机体对低氧的适应能力,从而降低高原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保障援藏援青干部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权威认证,前景广阔
缺血预适应技术已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和专利。吉训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际卒中发展与创新奖等多个重要奖项。相关研究发表在316篇国际权威SCI期刊论文和526篇国内中华系列专业杂志上。
2024年12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办的“取栓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在北京朝阳医院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委员会主任吉训明院士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基于改善卒中患者预后的缺血预适应等创新研究成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完善,缺血预适应技术必将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