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蛇年特展:揭秘蛇的文化密码
故宫博物院蛇年特展:揭秘蛇的文化密码
随着2025年乙巳年的到来,故宫博物院特别推出蛇年主题文物展,通过琳琅满目的展品,揭示蛇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从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到战国时期的玉龙蛇佩,这些珍贵文物不仅展示了蛇作为吉祥、智慧和幸运的象征,还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观念信仰和集体文化记忆。快来一探究竟,感受蛇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展览亮点:从玉佩到绢画
展览中的一件明代玉蛇形佩格外引人注目。这件玉佩采用镂雕工艺,塑造了一条盘曲的小蛇形象。蛇口部琢出分叉的舌头,眼部及腹部的节纹则以阴刻线表现,既简洁又传神。在玉器中,蛇形题材较为罕见,这件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将蛇的灵巧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件重要展品是唐代的伏羲女娲绢画。这幅画高222.5厘米,宽115厘米,画面中伏羲和女娲上身为人形,下身为交缠的蛇身。伏羲手持矩,女娲手持规,周围绘有日月星辰。这种图像多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群,可能与当地的葬俗有关。
蛇的文化象征:多重寓意的融合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更被视为智慧、吉祥和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代神话中,蛇常与创世和生育相关联,如伏羲女娲的蛇身形象就体现了这种寓意。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常见蟠虺纹,这种由小蛇蟠绕构成的几何图案,既展现了蛇的灵动,又蕴含着神秘的力量。蟠虺纹的结构自由,有的呈卷曲状,有的呈交连状,体现了古人对蛇的崇拜和敬畏。
蛇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商周到明清
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到明清时期的瓷器,蛇的形象在中国艺术中延续了数千年。商晚期的亚鸟出戟觚上,颈部饰有蛇纹,蛇头部宽大,眼睛突出,这种纹饰流行于商代中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到了明代,蛇的形象在瓷器中也有体现。如明万历年间所制的“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盘内底绘有张天师斩五毒图,其中就包括蛇的形象。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蛇作为五毒之一的象征,也反映了古代驱邪避害的民俗文化。
结语:蛇文化的当代意义
通过故宫博物院的这次特展,我们得以一窥蛇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创世神话到日常生活,从宗教祭祀到艺术创作,蛇的形象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27日,地点在故宫博物院105、107陈列室。春节期间,故宫还推出了多项互动活动,如“印出蛇年好运气”春联盖印活动等,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亲身感受蛇年的喜庆氛围。不妨趁着这个机会,来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探寻蛇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