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目的与生态保护:中国农业的新使命
种植目的与生态保护:中国农业的新使命
近年来,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显示,2015年至2022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5.19提升至77.90,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多维度持续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有效支撑农业绿色发展。
在农业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方面,我国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2022年全国耕地数量持续净增加约130万亩,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8300万亩次。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516提升至2022年的0.572。
在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2022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为5079.2万吨(折纯),较2021年减少2.15%,连续七年保持下降趋势。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同时,我国积极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2023年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18221个,新登录名特优新农产品1351个。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勤劳的华夏民族就懂得用地养地的道理,包括物理杀虫、人工除草等做法也已经出现。近现代,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的建立。2021年,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这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向生态循环农业转型的决心。
在国际上,以色列和荷兰的生态农业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以色列通过水循环净化、精准灌溉等技术,在极端不利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创造了农业奇迹。荷兰则在无土栽培、精准施肥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推进种植和养殖业向清洁生产方向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积极履行环保责任。例如,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项目通过优化设计,为海龟繁衍留出生命通道。乌兹别克斯坦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则通过植树造林,改善了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
这些实践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规划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