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实名制下,青少年如何应对?
网络游戏实名制下,青少年如何应对?
2024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这是游戏行业首个完整的消费管理规范。该标准明确划分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监护人等责任方的担责比例,标志着未成年人网游退费问题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国内主要手游平台陆续推出“防沉迷系统”或“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参与游戏的时间和范围,对充值消费进行限制。以网易《蛋仔派对》为例,凡是认证为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均会受到在线时长和付费限制约束。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未实名认证用户无法登录游戏,实名为未成年人的用户则将在游戏时长、游戏登录时段、充值金额方面受到严格限制。
实名制的影响
实名制的实施对青少年游戏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61.5%的未成年网民认为当前限制游戏时长的管理方式使得自己或同学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2023年游戏产业报告》显示,近一年有28.86%的未成年游戏用户消费减少,消费额渐趋走低,未成年人过度游戏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然而,实名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在玩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中,32.0%会使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39.1%的家长表示会让孩子使用自己的账号玩游戏。一些未成年人通过借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游戏时长限制,这成为实名制实施中的一大挑战。
青少年的应对方式
面对实名制的限制,青少年采取了多种应对策略。一种常见方式是尝试修改年龄信息。在《王者荣耀》等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实名认证选项修改年龄信息,但通常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家长授权。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家长端应用绑定孩子账号,设置合理的游戏时间。此外,玩家还可以通过联系客服申请解除限制,但需要提供充分的理由。
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专家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磊表示,规制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行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除了平台和监管部门外,家长也应学习如何加强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管理,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73.8%的家长知晓孩子存在使用成年人账号绕过监管玩手游的情况,其中81.6%选择默许或放任。这种态度不仅削弱了实名制的效果,也反映了家庭教育在这一问题上的缺失。
社会影响与讨论
实名制的实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一方面,游戏公司积极响应政策要求,通过技术手段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网易游戏封停了121万个黑产工作室账号,针对诈骗行为发送147.7万次反诈提醒。2023年上半年,未成年玩家对中手游集团国内游戏收入贡献已降至0.01%以下。
另一方面,社会上仍存在对游戏产业的偏见。部分家长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归咎于游戏本身,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监护责任。专家呼吁,不应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归咎于游戏本身,而应重视家庭教育和监护责任。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而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结语
网络游戏实名制的实施对青少年游戏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实名制有效减少了未成年人过度游戏和非理性消费,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未成年人借用家长账号绕过限制等问题。这表明,单纯依靠技术手段和政策规定难以完全解决未成年人游戏问题,家庭教育和监护责任的落实同样重要。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全面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