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再推乙肝疫苗:预防母婴传播的关键利器
世卫组织再推乙肝疫苗:预防母婴传播的关键利器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的指南再次强调了乙肝疫苗在预防母婴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导致约110万人死亡。其中,母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约30%-50%的感染者通过这一途径感染。因此,加强乙肝疫苗接种,特别是新生儿的及时接种,对于控制乙肝的传播至关重要。
乙肝母婴传播的危害
乙肝病毒(HBV)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但在高流行区,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在出生和分娩期间以及幼儿期由母亲传给孩子。据统计,全球约有2.54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感染,每年新增感染者达120万。在这些感染者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
母婴传播不仅影响婴儿的健康,还可能导致慢性感染。数据显示,婴儿和幼儿阶段获得的感染发展为慢性肝炎的比例高达95%,而成年阶段获得的感染导致慢性肝炎的比例不到5%。这意味着,预防母婴传播对于降低慢性乙肝的发病率至关重要。
世卫组织的推荐与疫苗预防效果
世卫组织强烈推荐所有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并在随后的几个月内完成全程接种。此外,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还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进一步提高保护效果。
疫苗预防的效果非常显著。研究表明,通过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以将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率提高到90%以上。如果结合孕期抗病毒治疗,这一比例甚至可以接近100%。
全球和中国的实施情况
尽管乙肝疫苗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显著,但全球的实施情况仍不理想。2022年的数据显示,全球乙肝疫苗出生接种率仅为45%,第3剂接种率为85%。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约为0.7%,这表明仍有大量儿童面临感染风险。
中国在乙肝疫苗接种和母婴阻断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自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来,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已从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这一成就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一些偏远和贫困地区由于医疗资源有限,疫苗接种率仍然较低。此外,部分高病毒载量的孕妇未能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这也影响了阻断效果。
结语
乙肝疫苗是预防母婴传播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世卫组织的最新推荐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为了实现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各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特别是提高出生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确保所有孕妇都能获得必要的检测和治疗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除乙肝这一重大公共卫生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