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贴脸上?古人审美已在next level !
珍珠贴脸上?古人审美已在next level !
热播剧《墨雨云间》中演员们独特的珍珠妆容引发了观众的好奇。这种妆容源自宋朝,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珍珠的狂热喜爱,更反映了宋朝独特的审美文化。
《墨雨云间》剧照
《墨雨云间》剧照
珍珠狂热
通过宋朝的许多人物画像,我们都不难发现宋朝人对珍珠有着独特的喜爱,在宋朝历代皇后的画像中,她们佩戴着珍珠的凤冠,在两鬓、脸颊、眉间贴着珍珠花钿,戴着长排珍珠耳饰,而这样的妆容造型,也有着其独特原因。
宋真宗后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仁宗后坐像(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面靥,亦称妆靥,是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或颊边的一种妆饰。宋朝偏向素雅清秀的审美风格,隋唐时期的面靥、额黄、斜红对于宋朝女子来说过于妩媚娇艳,因此她们就将这些部位原本的红点和红道替换成温润的珍珠,把珍珠用珍贵的鱼胶贴在额头、面颊、太阳穴贴一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珍珠妆,低调内敛,同时又不失典雅。
同时,宋朝人工培育珍珠技术的成熟与推广,珍珠不仅应用在妆容上,而且广泛应用于饰品、鞋服、器物上。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爱用珍珠作为装饰。
李廌《谈记》即说到宫中御宴情形:“皇后、皇太后皆白角团冠,前后惟白玉龙簪而已。衣黄背子衣,无华彩。太妃及中宫皆缕金云月冠,前后亦白玉龙簪,而饰以北珠,衣红背子,皆以珠为饰。”中等官僚妇女,也多施珠绣,头着金银珠翠钗。《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都记载有当时汴梁、临安二地珠子行铺,可见社会上对于珍珠需要之广、应用之多。宋代于南海设采珠专官,又置海舶司官,从海外贸易中大买香药珍珠和其他奢侈品。
宋英宗后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英宗后坐像(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珍珠与凤冠
宋人喜欢珍珠,珍珠在宋朝是至高无上美德的象征,被视为珠宝界的极品,佩戴珍珠首饰被认为是一种高贵典雅的象征,因此所有的宋冠都以珍珠为主要元素。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宋朝推崇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但是凤冠却极其华丽。因为宋朝对祭祖和其他隆重场合极为看重,相对应的礼服都非常华丽。根据宋史志和私人笔记,涉及宋人发髻向高大发展,正如周辉《清波杂志》卷八所记载:“先是,宫中尚白角冠,号‘内祥冠’,名‘垂肩’、‘等肩’,至有长三尺者,登车(肩舆)皆侧首而入。”足以证明宋朝时期的发髻与冠之高大。
宋冠主要由冠体和博鬓组成,冠上有王母仙人队,头顶正中间有龙头,龙头上顶着名贵的东珠。龙口衔着一串穗球。
多样的冠
除了奢华的凤冠外,宋朝还有团冠、山口冠与角冠等。
花冠的出现与当时社会养花、戴花风气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除应时令戴真花外,一般经常使用的花冠,多用各色罗绢或通草做成,讲究的加金、玉、玳瑁、珠子,这种花冠兴于唐代,盛行于两宋。这种花冠大多仿效著名的牡丹、芍药而成。例如王观《芍药谱》说:“‘冠群芳’是大旋心冠子,深红色,分四五旋,广及半尺,高及五六寸。”
宋仁宗后坐像(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
[2]《湮灭的时尚:云想衣裳》李汇群·著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