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路边的千年国宝:天宁寺塔
宁波路边的千年国宝:天宁寺塔
在宁波市中心的主干道中山西路上,有一座看似不起眼却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塔——天宁寺塔。它不仅是浙江省现存年代最久的唐砖塔,更是我国仅存的唐代寺前双塔实例。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塔,见证了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变迁。
千年古塔的历史沿革
天宁寺塔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年),原名国宁寺。历史上曾几经摧毁,又屡次重建,1912年改称“天宁寺”。天宁寺塔作为其附属建筑,见证了这段曲折的历史。据记载,天宁寺塔在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都曾进行过修葺,但其唐代建筑风格得以保留至今。
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
天宁寺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密檐式塔,塔体平面为八角形,南向,通高38.65米,共分五层。塔基分为两层,下层为青砖八角形须弥座,上层为七层砖雕莲瓣组成的莲花宝座。须弥座与莲花座之间有一周缠枝西番莲花带,由南边蹬十八级台阶进入塔门。
塔身第一层高10.5米,四正面为拱券门,南门为实用门,门额上刻“文峰耸秀”四个大字。其余三门皆为装饰性假门,假门为砖质隔扇门,隔心雕有盘龙、璎珞等图案。四隅为方形直棂假窗,窗框上有砖雕缠枝花卉。八根倚柱为砖砌圆形龙柱,柱上浮雕腾龙和卷云。
塔身最引人注目的是八面门窗之上部的高浮雕图案,内容包括释迦牟尼降生、修行、说法、涅槃、侍佛和南海观音等佛传故事,形象生动古朴、端庄丰满,具有晚唐造像遗风。外檐由砖雕斗拱承托出檐,斗拱为五铺作单拱出双抄,补间铺作一、四两层出45度斜拱,三、五两层用30度斜拱。
塔体内部结构为八角形筒状塔心室,亦分五层,每层顶部用砖雕斗拱承托,再由青砖叠涩成平座,中间用“井”字形木架组成上下相通的方形孔洞。每层内壁凿有佛龛,内供佛像。各层均有四个通风拱券门洞,层层错置。梯级为壁内折上式,经过旋转梯级可达塔顶平台。
塔刹为一高10.8米的喇嘛式塔,八角须弥座刹基,覆钵式刹身,刹顶为铜质十三天。塔刹周围有一平台,可饱览宁波古城风光。塔旁有天宁寺照壁、歇山顶大殿和弥陀龛等,均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保护与传承
2006年,天宁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宁波市制定并实施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建立了保护资金多渠道筹集机制,设立了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普查认定、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改善、历史建筑维护、修缮补助以及推进活化利用等工作。
如今,天宁寺塔已成为宁波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仅见证了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辉煌历程,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这座千年古塔,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下次当你漫步在宁波的街头,不妨停下脚步,仔细欣赏这座藏在路边的千年国宝,感受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魅力。也许,你还能听到它在风中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