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八大怪成网红打卡点,带火陕西经济
关中八大怪成网红打卡点,带火陕西经济
“关中八大怪”是陕西关中地区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包括“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和“秦腔不唱吼起来”。这些看似奇特的习俗,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关中人的生活智慧。
近年来,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不仅成为外地游客了解陕西的重要窗口,更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亲身体验这些独特的民俗习惯,感受关中人的生活智慧和地域文化魅力。
永兴坊:非遗文化的创新演绎
永兴坊,全称为永兴坊陕西非遗文化特色街区,位于西安城墙东侧中山门内,是唐代108坊之一,也是唐朝名相魏征的府邸原址。作为唐代长安外郭城坊里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07年,西安市实施“皇城复兴计划”,对永兴坊进行了复原性建设,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首个以“非遗美食文化”为主题的街区。
永兴坊的建筑以仿古“坊、肆”的形式建造,再现了古长安城的街坊式形态和历史生活气息。街区内的青石板路、牌楼、休闲绿化广场、内街、井房等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对历史的尊重。
这里汇聚了陕西各地的特色美食,从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到手工民俗技艺表演和各地名小吃,应有尽有。走在街区里,你可以闻到关中巷里长安葫芦鸡的香气四溢,也可以看到老潼关肉夹馍的摊位前人头攒动。如果你想吃陕南的美食,那么汉阴白火石汆汤和紫阳蒸盆子绝对不容错过。而陕北里的旋风解羊和子长煎饼也会让你大饱口福。
除了美食之外,永兴坊还展示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在手工作坊区,你可以看到礼泉虎皮豆腐、兴平石磨辣子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这些手工艺人都是陕西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传承着陕西的传统文化。而在民俗工艺区,你则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民俗工艺品,如剪纸、泥塑、皮影等。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陕西民俗文化的生动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永兴坊还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文化景观。比如镜鉴广场,这里以铜镜为元素,寓意着魏征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个广场不仅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更是一个让人思考历史和文化的地方。此外,这里还有杨贵妃皮影、方言文化墙、陕西八大怪街景墙等供游客参观。这些景观不仅有趣味性,更能让你深入了解陕西的历史和文化。
永兴坊景区内还分为多个街区,每个街区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魅力。关中巷、陕南街、陕北里按地域划分,分别展示了关中、陕南、陕北的美食和文化特色。在这里,你可以一站式体验陕西的多元文化。而手工作坊区和非遗民俗街则让你更深入地了解陕西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风情。非遗文创街则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地方,这里推广和销售以非遗文化为灵感的文创产品,让你在欣赏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能带走一些独特的纪念品。
自从开业以来,永兴坊就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众多荣誉和认可。它不仅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聚集区”、“陕西特色美食商业街区”,还被中国网友票选为“全国十大特色美食街区”。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永兴坊的肯定,更是对陕西文化和美食的认可。
特别是2018年,“摔碗酒”这一陕南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在抖音平台上的广泛传播,使永兴坊成为西安旅游的新坐标和网红打卡地。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体验一把摔碗酒的豪情壮志。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让永兴坊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陕西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美食。
袁家村:关中民俗的活态传承
咸阳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主要分为两个区,一边是关中民俗,一边是农家乐。被人称为陕西丽江,曾荣获“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袁家村坐落在礼泉烟霞镇北面的九堫山下,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胜地,被人们称为“关中印象体验地”。
村内分两个区域,即关中民俗和农家乐,可以看到传统的油坊德瑞恒、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卢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阁、面坊五福堂、茶坊童济功、醋坊五味斋、布坊永泰和、药坊同顺堂等民俗建筑,以及现代巷内古今结合的楼房,令人深感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醋坊上书:“五味斋”。屋内满满一大堆醋缸。醋糟盛放在一米多高的大翁里。有几个醋缸下面插着一小管子,不时流出带着淡淡香味的醋汁。
豆腐坊卢氏豆腐介绍:卢先生家做豆腐的手艺是祖传的,如今是第三代。一颗颗颗粒饱满整齐的新豆,经过浸泡、磨碎、过滤、煮浆等工艺流程后,立即放出浆水加入酸浆水,搅拌均匀直至让豆浆变成豆花,待其冷却后,进行压榨滤水后出售。尝了一碗豆汁,的确是美味佳品。
茶坊童济功介绍:童济功茶楼是一座戏楼建筑,为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迹。茶楼还保留有煮茶的形式来喝茶,也就是把茶叶一定要煮沸后再喝,更是古老的烧开水方法,还是用一个大风箱拉风吹火,上边放着几把大壶,看起来又是一种民风。在音乐声中,风箱的师傅怡然自得,将拉风箱的节奏和音乐的节拍和在一起,让品着大铜壶煮出的茶水的游客掌声不断。
手工挂面介绍:在村子内长长的挂面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就是曾经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空心挂面,想试试的话就千万别错过哦。
袁家村老屋的老瓦屋顶,微微泛着橘黄,炊烟袅袅,彷佛,真的回到了过去。鸟鸣,鸡叫,狗吠,炊烟。不吵,不乱,只是很熟悉,很亲切。袁家村,拥有三秦特色的文化和风景。走近它,收获关中别样的温暖和感动。
袁家村一般门面都是仿古建筑,砖木建构,雕梁画栋,非常气派。里面则古今结合,设备齐全。随着时间的发展,袁家村也衍生出了小清新的酒吧、咖啡馆等。有种关中民俗与现代时尚结合的感觉,非常有趣。
满街特色美食任你挑
袁家村的关中原生态生活方式,使游客与商户和谐而生,朴实而相。在这里,才是真正的回归自然,回归那真正的手工年代,回归关中那独一份的朴实与劳作。
特色风味小吃店
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青瓦房檐下挂着的大红灯笼,散发着浓厚古朴的关中韵味,仿佛回到了那到处是小商贩吆喝的关中老街市。沿街道两边一眼望去,油坊、药坊、布坊、面坊、醋坊、茶坊……青砖旧瓦的老宅一字排开,一路走过去这些豆腐坊、醪糟坊、醋坊、辣子坊、茶坊散发着各色食味。
垂涎三尺的风味小吃
现在袁家的小吃铺已经有300多家,各家小吃独具特色,不尽相同.传统老工艺一道道制作的关中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就取自袁家村,比如煎饼里面的野菜,是农民清晨刚从麦地里挑出来的,而辣椒面则是村子后院的一头老驴一圈圈拉着石磨磨出来的。
【袁家村美食推荐】哪些美食要现吃?
稃子: 稙子俗称土醪糟,是广泛流传于北方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以大麦仁发酵釀制而成,具有生津润燥、化谷消胀、理气宽胸、利水泄湿之功效,味道甜美香醇、冷热皆宜,广受人们喜爱,现濒临失传,在城市已不见此物。
凉粉: 色香味俱全,请品尝。这不仅是美食小吃,更是一份童年记忆。别看辣子多,其实一点也不烧胃,是一种可口开胃的香辣。放上辣椒油、醋汁、自制花椒油、蒜水等,再放上些水灵灵的黄瓜丝,好看的基础上增加了脆脆的口感。
烙面: 袁家村所在的礼泉烙面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烙面古称饼面、汤饼、煎饼等,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早在秦朝时就有“大秦第一面”之称。面条复杂的制作工艺,就可称为艺术。
所谓“菜夹馍”,见多不怪。菜,是可口的农家小菜;馍,是刚做好的锅盔。四分之一锅盔要价5元。
看细节,首先是在馍里加一层飘香的、厚厚的油泼辣椒,这就是地方特色。
袁家村很多家都自制豆腐,很多人会买老豆腐,这里建议大家尝尝豆腐脑。又是一层重重的辣椒,看着都过瘾。有淡淡的豆腐苦味,但是非常醇香。但是这种感觉是在城市里吃不到的。
猪蹄: 这里的猪蹄据说也是一绝。好多游客排队买啊!稍不留神,就卖空了。
搅团为西北一特色吃食,定义为“用杂面搅成的浆糊”。搅团,在60-70年代可以说是农家的救命饭。搅团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水围城,一种是漂鱼儿,包括玉米搅团和洋芋搅团。在西北有一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
哪些美食能带走?
泼辣子,辣椒酱...都是现磨现做。还可以用锅盔夹点辣子尝,特别香!这就是陕西十大怪之一的“油泼辣子就是菜”。
麻花:这寻常可见的麻花,算袁家村的特色之一。尝一口,松脆可口。
馓子:非常有年代感的馓子,关中过去节庆常出现的食物,现在过年都很少有人做了!
麻叶:在过去的关中,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的好东西。
手工挂面: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的手工挂面,也是面食的一绝。做手工挂面其实非常的辛苦,每天晚上就要开始和面,首先要经过拌、揉、发酵,然后是切面,搓面,全都是手工制作,全程约3-4小时。但是非常好吃。买来送人,也是非常用心的礼物。
袁家村,吃客们聚集的主要是两条街道。
那青黄间的清水砖墙,那厚重的乌漆大门、那雕刻着关中传统风格的门楣,以及那一间间手工作坊,仿佛置身于上世纪初的古街,青砖白瓦的老宅,突出民俗生活原生态,营造出了关中民俗村的氛围。
关中茶楼
礼泉县袁家村关中茶楼,是关中传统文化的的一个缩影,它用传统的方式阐释了陕西的茶文化。
农家乐里体会袁家村的“慢生活”。
带孩子去袁家村的话,别忘了吃完美食去游乐场转转吧!
据说2014年国庆黄金周最火的地方不是兵马俑、不是华山,而是礼泉县袁家村。以日接待游客60万人次而成为全陕西人气最旺的地方。
踏着脚下仿古的青石板,身边闪过的房屋皆是颇具关中风味的明清式建筑。
袁家村里的关中民俗手工艺品,买回去一点做个纪念吧!
亲自体验匠人的乐趣
就拿现在重新又时兴起来的老布来说,走进这老布坊,靠墙摆放着纺线和织布机子,大妈在织布机子上熟稔的织着大花格子布,木梭从织布机的线缝“嗖嗖”里穿过,最响亮的是那“唧唧、唧唧”的脚踏机柕声,左一脚,右一脚。一旁的大伯用铁锤“咚咚”锤打着织好的布匹,据说捶打后布匹就会更加柔韧延展,布坊里从搓棉线一直到织布机子上
经济带动:从文化到产业的跨越
关中八大怪等民俗文化的走红,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以袁家村为例,这里的小吃铺已有300多家,各家小吃独具特色。传统老工艺制作的关中美食,食材多取自本地,如煎饼中的野菜、辣椒面等,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和地道。同时,袁家村还开发了多种可带走的特色产品,如现磨的泼辣子、辣椒酱、麻花、馓子、麻叶、手工挂面等,深受游客喜爱。
此外,著名建筑师张锦秋在西安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也巧妙地融入了关中民俗文化元素。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张锦秋院士的建筑设计,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风貌,也为关中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中八大怪等民俗文化,作为陕西的一张文化名片,不仅展示了关中地区的独特魅力,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些民俗文化体验地,让游客在品尝美食、欣赏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切。它们的成功证明,只有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才能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