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千年古城:丱兮城与海丰镇的历史见证
黄骅千年古城:丱兮城与海丰镇的历史见证
河北省黄骅市,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更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丱兮城和海丰镇遗址,作为黄骅市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迹,承载着秦始皇时期和金元时期的历史记忆,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古城的辉煌过往。
丱兮城:徐福东渡的起点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这场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外移民的壮举,就始于黄骅市的丱兮城。
丱兮城,原名饶安邑,因“其地丰饶,可以安人”而得名。徐福在第一次从琅琊港出海无果后,决定将东渡筹备地点转移到这里。他在千童城南面的古鬲津河河曲地带,建起了“训童港”,对征募来的童男童女进行严格训练,教授航海知识和海上生存技能。同时,还在周边建造了“百匠台”,供能工巧匠打造船只和冶炼铁器。
公元前209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徐福率领数十艘楼船,从无棣河驶入勃海,开始了他的东渡之旅。他们沿着无棣沟,从古黄河口入海,最终抵达日本北九州。徐福一行不仅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还传授了农耕、医药、纺织等技艺,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列岛的文明进程。因此,徐福被日本人民尊为农耕神、桑蚕神、医药神和纺织神。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千童镇的居民们每年都会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千童信子节”。这一民间祭祀习俗,从汉代流传至今,每甲子60年举办一次,经久不衰,成为千童东渡这一历史事件的活化石。2008年,“千童信子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丰镇:金元时期的制盐重镇
海丰镇遗址位于黄骅市大左庄东北,是一处重要的金元时期制盐基地。据考古发现,遗址面积达12万平方米,完整揭露了一处隋唐时期的制盐作坊,共清理出145处遗迹,包括盐井、刮卤摊场、盐灶,以及灰坑(含淋卤坑、储卤坑、蜃泥坑等)和灰沟(含输卤沟)等,年代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或可早到北朝晚期)。
《熬波图》是元代成书的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记录最系统、最详细的海盐生产工艺典籍。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所辖下砂盐场的制盐工艺流程,与海丰镇遗址的考古发现高度吻合。《熬波图》的47节正文,基本按照制盐工艺的流程编排,前后衔接紧密,构成了完整的生产工艺操作链。
海丰镇的制盐工艺主要包括四大环节:团城建设、摊场建设、淋卤和煮盐。其中,摊场建设环节包括开河引潮和建设摊场两个工序。盐场通过开挖与海连通的河港,并在河口筑坝以截住海水,再于河港沿岸开挖月河,以便涨潮时蓄纳潮水。汲取海水则采用龙骨水车,由几家盐户众人合力踩踏水车,将月河的海水沿地势向上逐级引入。
淋卤环节主要包括晒灰、淋卤、试卤和运卤等工序。盐工们会将海水引入摊场,经过日晒蒸发,析出盐分。然后通过淋卤坑进行过滤,得到高浓度的卤水。最后,将卤水运送到盐灶进行煮盐。煮盐环节则包括备薪、造盘、装盘、煮盐、出灰、收运盐等工序。整个制盐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工艺。
海丰镇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制盐工艺的实物资料,也揭示了金元时期黄骅市作为重要盐业生产基地的历史地位。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不仅是黄骅市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盐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见证。
千年的古城黄骅,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辉煌。丱兮城见证了秦始皇时期的历史风云,海丰镇遗址则揭示了金元时期繁荣的盐业生产。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不仅是黄骅市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