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群院士团队发布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新突破
范先群院士团队发布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新突破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带领团队在《柳叶刀儿童青少年健康》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这项历时10年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保眼率,并降低全身副作用。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平均每17000个婴儿中就有1个患病。这种疾病不仅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导致失明等严重后果。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眼球摘除术和全身化疗,但这些方法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副作用和生活质量损失。
范先群院士团队的研究聚焦于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这一创新治疗方法。研究团队通过股动脉插管,将化疗药物直接灌注至眼动脉,从而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这种治疗方法不仅提高了局部药效,还有效降低了全身副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的患者中,95.8%的患者在治疗后ctDNA(循环肿瘤DNA)检测为阴性,且在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转移。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ctDNA的清除与患者无转移生存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具有明显优势。传统的全身化疗虽然能够控制病情,但副作用较大,可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而眼球摘除术虽然能够去除肿瘤,但会导致永久性失明,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相比之下,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能够在保留眼球的同时有效控制肿瘤,为患儿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还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监测ctDNA水平,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
范先群院士团队的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专家认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中的巨大潜力,还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将得到显著改善,更多患儿将有机会重获光明和健康。这不仅是医学进步的体现,更是人类战胜疾病、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