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有个“中华姓氏第一村”!朱永春、翁女杰的拍摄随笔
温州有个“中华姓氏第一村”!朱永春、翁女杰的拍摄随笔
在温州龙湾区,有一个被誉为“中华姓氏第一村”的宁村村。这里不仅拥有近百个姓氏,还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的镜头,一起探寻这个独特村落的故事。
要为古村留下百“姓”
宁村位于温州市龙湾区东北角,瓯江入海口,面临东海,背靠黄石山,毗邻温州永强机场,是龙湾区首家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从机场大道与宁城西路交叉口进入宁村村,抬眼就是“中华姓氏第一村”的牌坊。
宁村村口牌坊。朱永春 摄
走进村中,道路两侧的石头上刻着汤、余、何、林等百来个姓氏及其家风家训。汤氏的“后世子孙有能保国安民者,则当竭力尽忠,至死不变”;林氏的“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这些家训内容让人肃然起敬。据村干部介绍,2003年,宁村组织了村民族谱调查,发现共有19个姓氏拥有自己的族谱,其中编修历史最早的韩氏宗族族谱修撰于公元1912年。如今,村里仍有90多个姓氏,人口较多的有王姓、徐姓、张姓,而巫、卓、翁、凡、明等姓氏则较少。
温州市龙湾区宁村村航拍。项绍雄 摄
这么多的姓氏究竟从何而来?
《永嘉县志》记载:“宁村所城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信国公汤和建。”汤和在沿海督筑列城59座,设卫、所军事指挥机构,宁村所就是其中之一。过去,来自各地的军士们有事则战,无事则耕。大家从不同地域迁来宁村,有着不同家庭情况和风俗习惯,却合村而居,生产生活有条不紊。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村民迁移外地,居住分散,想要短时间内拍齐所有姓氏难之又难。“得赶紧拍,不然以后更难了。”摄影师们深感时间紧迫,决心要为古村留下百“姓”照。
姓氏石刻。翁女杰 摄
姓氏文化凝聚人心
姓氏寻踪之旅并不顺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人涌进乡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村子,要在限定时间内“集齐”所有在籍在册的人员,并不容易。但是无论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
生于1934年的巫奶奶,已外嫁他村,经过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并同意拍摄;邹姓村民夫妇常年在外经商,得知此次拍摄关乎家乡文化传承,毅然放下手中事务,从外地赶回村里完成拍摄任务;郭姓老人出生于1932年,听闻拍摄计划后,郑重叮嘱家人整理仪容,在家中耐心等候……
历经2个多月,摄影师们通过实地走访、远程连线等方式采访各姓氏代表人物的肖像、视频,完成了宁村在册户籍92人91个姓氏的全部修录工作。
“中华姓氏第一村”摄影长卷(部分)。摄影战队集体创作
让古村“活在当下”
因地制宜、活化利用,这是目前很多传统文化村落正在探索的发展之路。如何发挥现有优势资源,让古村“活在当下”,正是宁村人这几年思考的大事。在宁村村蹲点的时间里,我们也捕捉到了许多活力瞬间。
江海小鲜,现点现烧。华灯初上,美食共富广场热闹起来:台上比的——歌词接龙嗨翻现场;台下看的——舞龙拼字变化万千,“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吉利字样迎来阵阵喝彩;广场上吃的——各种小海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多维度打开了游客的体验。
宁村村舞龙风俗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图为舞龙拼字“天下太平”。杨晓明 摄
近年来,宁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餐饮品牌“阿系列”,策划举办美食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今年,宁村还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成为温州市首个拥有村级文联的村庄,同时文化特派员的到来,也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温州市龙湾区文化特派员王天津在宁村村与村民进行书法交流。张向阳 摄
在我们的镜头下,从鹤发童颜的耄耋老翁,到一脸稚气的幼学孩童,宁村的村民们总是面带笑容。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村民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丰富的滋养。这个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已经大变样了。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