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会战:战略意义大揭秘
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会战:战略意义大揭秘
1938年6月12日,随着日军进攻安徽安庆,武汉会战正式拉开序幕。这场持续四个半月的大会战,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之一,更是中国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的关键转折点。
战役背景与规模
武汉,这座九省通衢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位于长江中游,连接东西南北,是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随着南京的沦陷,武汉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实际首都,集中了全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中心。日军企图通过迅速攻占武汉,迫使中国屈服。然而,他们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军队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制定了周密的防御计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新编第9战区,与第5战区协同作战,投入近100万兵力,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中国空军和苏联航空志愿大队密切配合,多次击退日军的空中进攻,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中国海军则在长江沿线布设水雷,设置海岸炮,成功迟滞了日军的水上进攻。
战略部署与战斗经过
中国方面,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于1938年6月中旬新编第9战区。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保卫武汉。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10万人。各兵团部队自6月开始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组织防御,保卫武汉。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27个军负责长江南岸的作战,第一兵团薛岳所部防守南浔线,并沿鄱阳湖配置兵力,以南昌为基地,以外线之势击破西进日军,防止日军进攻南昌及迂回长沙;第二兵团张发奎所部确保九江至瑞昌线正面,并沿江构成阵地带,防止日军由瑞昌西进,直趋岳阳、蒲圻、咸宁;汤恩伯军团控制于各重要据点之间,以便随时策应一线作战。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挥23个军负责江北作战,命第四兵团李品仙所部为右翼兵团,利用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丘陵湖沼的有利地形遏敌取捷径攻略武汉;以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所部为中央兵团,布置于太湖、潜山西北山地,相机南下侧击西进之敌;以第三兵团孙连仲所部为左翼兵团,控制于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之间,利用地障,重在阻敌迂回武汉之北;命第二十四集团军韩德勤所部担任敌后游击;以第二十九集团军王缵绪所部为第二线兵团,策应一线作战。
另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向粤汉铁路(广州一武昌)迂回。这种战略部署,体现了以外线进攻为主,阵地防御和游击为辅的战略防御格局。
1938年6月23日,日本军舰溯长江而上,开始向安徽、江西江界的马垱要塞(今彭泽县马当镇)进攻,并使用毒气,从正面强攻数次,均被中国要塞炮兵击退。
在富池口(今阳新富池镇)要塞,中国军队同日军血战近10天,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军向国军施放毒气才占领。
在庐山南北,国军与敌展开激战,取得万家岭大捷,毙敌3000人,伤敌更多,俘虏3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50多挺、步枪1000多枝,军马100余匹。
在大别山地区,国军在富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予敌重创,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营长一级的军官也多有伤亡。
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日军航空兵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先后集结近百万人,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展开会战。图为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
由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各路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迟至10月底才完成由东、南、北对武汉的三面包围。而国军从持久抗战的战略角度出发,决定从武汉地区撤退,未与日军进行决战,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战略意义与历史影响
武汉会战被称为击毙日军最多的会战,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
武汉会战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使其有生力量遭到严重消耗。从此,抗日战争进入了长达数年的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不仅是中国抗战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一役。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它不仅保卫了武汉,更保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