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AI创作:从《中国神话》到网络文学,艺术与伦理的双重挑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AI创作:从《中国神话》到网络文学,艺术与伦理的双重挑战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12
来源
1.
https://www.cctv.com/2024/03/22/ARTImxwnEZa0LYYPusv8E57A240322.shtml
2.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pc/content/202501/24/content_30053711.html
3.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1104/c1004-40353360.html
4.
https://5gai.cctv.com/2024/04/30/VIDEMFg2fMYhgfIbT5AXqKKM240430.shtml
5.
https://tv.cctv.com/2024/03/25/VIDEyzG6n1MeN2eSHnDyAyBp240325.shtml
6.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11/02/content_252240.html
7.
https://www.szzg.gov.cn/2024/xwzx/szkx/202407/t20240722_4863045.htm
8.
https://fuhuw.com/show/news-3793.html
9.
http://www.news.cn/digital/20241105/e4d90f6341684f8fb0820119206d2e53/c.html
10.
https://www.aiquora.com/article/20250116/rjJssq3mJKTTrSK92kSq857p.html
11.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1/t20250127_5842720.shtml
12.
http://www.legaldaily.com.cn/sylm/content/2024-02/27/content_8965650.html
01

AI全流程创作的里程碑:《中国神话》

2024年3月,央视频推出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这标志着AI在文艺创作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剧共六集,分别以《补天》《逐日》《奔月》《填海》《治水》《尝百草》等经典神话故事为蓝本,通过AI技术实现了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

《中国神话》的制作团队由央视频、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联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组成。该剧的美术设计、分镜绘制、视频合成、配音配乐等环节全部由AI完成,展现了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强大能力。这种全流程AI创作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02

AI网络文学创作:从“追赶”到“领跑”

AI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应用同样令人瞩目。以网络文学为例,2023年全行业海外营收规模已达43.5亿元,出海作品总量约69.58万部。这些数据背后,是AI翻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带来的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

AI翻译不仅释放了出海产能,其品质也得到海外读者的认可。在网文畅销榜排名前一百的作品中,AI翻译作品占42%。以阅文集团为例,2024年旗下海外门户起点国际新增出海AI翻译作品超2000部,同比增长了20倍。AI翻译让网络文学的翻译效率提升了近百倍,成本平均降低超九成。

在小语种市场,AI翻译更是实现了从零到百的突破。2024年,中国网文在德、法、葡语市场的翻译出海作品均实现了从零到上百部的突破,西班牙语翻译作品同比增长227%,斯瓦希里语作品累计超过400部。借助AI多语种翻译能力,中国网文已经覆盖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法语、印尼语等多种语言。

03

AI创作的伦理困境:情感与意义的缺失

然而,AI创作也面临着深刻的伦理困境。尽管AI可以模仿人类创作,但其作品往往缺乏生命体验和原创力。AI创作存在“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的问题,因为AI缺乏生命体验和原创力。虽然AI可以模仿人类创作,但其作品往往缺乏深度和独特性,难以达到人类艺术家的水平。

以《中国神话》为例,尽管其制作精良、画面精美,但有观众反映,剧中某些情节的处理显得生硬,缺乏人类创作者对神话故事内在精神的深刻理解。这种“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正是AI创作的致命缺陷。

04

版权归属:AI创作的法律困境

AI创作还引发了版权归属的争议。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在AI生成物保护方面暂无明确规定,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于AI技术的开发者还是实际使用者尚存在争议。这种法律上的不确定性给AI创作的商业化应用带来了挑战。

以网络文学平台为例,一些平台试图将作者作品用于AI模型训练,引发了作者的强烈反对。作者担心自己的作品被AI“学习”后,可能会出现相似内容,从而影响自己的权益。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AI生成的内容虽然基于已有语料库,但其产出往往难以追溯具体来源,这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业内专家建议,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鼓励创新。在AI数据投喂、大模型训练等场景中,应设定法定许可制度,AI开发、应用者应当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预存(提存)一定数量的版权费,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建立公开、透明、便捷的使用分发机制和版权纠纷的集中调解机制。

05

未来展望:人机协作的新时代

尽管AI创作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未来,AI很可能成为艺术家的得力助手,帮助他们突破创作瓶颈,实现艺术创新。正如摄影技术的出现并未取代绘画,反而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AI也可能为人类艺术创作开辟新的天地。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清晰的伦理边界和法律框架。只有在保护人类创作者权益的基础上,AI创作才能健康发展。正如一位网文作者所说:“包容、谨慎、接受、驾驭。保持开放的态度,终身学习,迎接明天的挑战。”这或许正是我们在面对AI创作时应有的态度。

06

结语

AI创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文艺创作的面貌。从《中国神话》到网络文学出海,AI展现出强大的创作能力。然而,AI创作也带来了伦理困境和法律挑战。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保护人类创作者的权益,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保持艺术的深度和温度,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未来,AI与人类创作者的关系将如何演变,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