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古今字”,你真的懂吗?
书法中的“古今字”,你真的懂吗?
清代学者戴震曾指出:“古字多假借,后人始增偏旁。”段玉裁也认为古今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使用形式。这些古今字、通假字不仅影响了文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对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书法作品中,如何准确辨识并理解这些“古今字”和通假字,成为了书家们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意义或区分读音而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但意义相关的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主要是为了解决古字在表达上的局限性和歧义性,通过增加或减少偏旁部首、改变字形结构等方式创造新字,以更准确地表达原字的一个或多个义项。
例如:
- “其”与“箕”
- “景”与“影”
- “反”与“返”
- “说”与“悦”
- “贾”与“价”
- “求”与“裘”
- “知”与“智”
- “耆”与“嗜”
- “县”与“悬”
与通假字不同的是,古今字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汉字的发展演变,古字的意义逐渐增多,为了明确表达某个特定意义,后人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新字(或借用已有的同音字),形成古今字关系。而通假字则是由于古代字汇不够丰富,人们为了记录语言而不得不采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书法作品中的古今字使用
书法中古今字的使用,不仅体现了文字的演变过程,更增添了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书法创作中,书家们往往会根据作品的风格、内容以及个人的审美偏好,选择使用古字或今字。
龙门对联中的古今字
龙门对联是一种特殊的书法样式,上下联各为两行或两行以上,书写整体构成“门”字形。这种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房屋结构的变化,为大尺寸纵向性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时代支撑。
在龙门对联中,古今字的使用十分常见。例如清代书法家傅山的作品:
- 上联:雍容薄忍衣食边单用个勤
- 下联:浩博旁通诗书上却不许俭
其中,“薄”与“迫”、“单”与“箪”就是典型的古今字关系。傅山在这里使用古字,不仅使作品更具古朴之风,也体现了他对文字演变的深刻理解。
名家作品中的古今字
在历代书法名家中,对古今字的运用各有特色。以清代书法家王铎为例,他在行草书中的用字选择,既体现了对古字的尊重,又不失创新精神。
王铎的书法以大字行草见长,用笔斩钉截铁,章法大气磅礴。他在字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取晋唐的简约散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笔画完全循以楷法,一笔不减,不以约定俗成的符号代替偏旁部首,笔画能加长的则使其长到极致。
例如,在他的行草书中,常常可以看到“风”字的写法,既有古字“風”的繁复形态,也有今字“风”的简化形式。这种选择并非随意,而是根据作品的整体布局和意境需要。
古今字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古今字的使用,对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关系到作品的字面意义,更影响着书法的章法布局和艺术表现力。
章法布局
在书法创作中,古今字的选择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章法布局。例如,王铎在创作大字行草时,就特别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他创造性的扩大变化的单位量,从一个个字,变为一组组字,连续几个字的左斜,连续几个字的右倾,将“字不作正局”,变为行不作正局。
这种以字组、以行为单位的组合变化,使整体篇章更加大气张扬。在处理古今字时,王铎往往会选择那些笔画繁复的古字,通过实线连缀的方式,增强作品的气势和连贯性。
艺术表现力
古今字的运用,还能增强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在创作一些具有历史感或古意的作品时,书家往往会倾向于使用古字,以营造出一种沧桑感和厚重感。而在表现清新、自然的意境时,则可能更多地选择今字,使作品显得简洁明快。
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古今字的使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书家们在创作中面临着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的挑战。古今字的运用,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古今字的演变过程,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美学特征,从而在创作中做出更合理的选择。另一方面,古今字的灵活运用,也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书家们可以通过古今字的对比、交织,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感的作品。
结语
书法中的古今字,不仅是文字演变的见证,更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考验着书家的文字功底,也展现着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笔墨技巧,更要品味其中蕴含的古今字之美。这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