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霸到职业的网球之路:究竟是一条通向未来的捷径,还是对未知的豪赌?
从学霸到职业的网球之路:究竟是一条通向未来的捷径,还是对未知的豪赌?
随着高校网球高水平与单招的扩招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球进入大学。然而,这些学生的未来出路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在校期间,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加省市赛、大网赛,但能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却凤毛麟角。对大多数网球毕业生来说,毕业后的路似乎早已注定:要么做网球教练,要么转行做其他相关工作,再要么家里有矿有脉……
体教融合的未来究竟如何?为什么我们不见“音教融合”“美教融合”甚至“语教融合”?是体育太“独特”,还是大家忘了体育原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体教融合的初心,不仅仅是为了给一部分学生铺就一条读大学的路,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给所有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然而,现状却是,尤其在网球领域,体教融合似乎面临着某种“天花板”。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学生们就会感到,自己的未来好像已经被“框”住了。这个“终点”,其实并不是学生们缺乏动力,而是现有的体教融合体系没能为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多元化发展提供清晰的路径和支持。
世界上,体教融合成功的例子并不鲜见。美国的大学网球体系,就是一个相当“标杆”的存在。从现在老将柯林斯到新生力量勒纳·田、戴安娜·施耐德和巴萨瓦雷迪,再到法国大二数学系学生范·阿斯切等,这些例子表明了什么?——体教融合的巅峰是一条从学术到竞技的真正双轨道培养路径。在这些体系里,大学不仅是学术殿堂,也是球员的第二个赛场。它不仅帮助球员深耕专业知识,还让他们在网球赛场上大放异彩,最终走向职业舞台及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那么,什么时候,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网球球员能够走出职业化的道路?
如果有球迷说:“娜姐也是大学生啊?”你说得对,她也确实是大学生,但她并不是通过传统高考进入大学,而是在退役后,选择通过两年大学的学习生活,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其实,正是这种独特的“体教融合”的精神,让娜姐能够重拾职业梦想。看看她,重返赛场后,她的技术和内心都焕然一新,成就了一段传奇。这也正是大学教育在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上的“硬核”作用。
如今,留学成了那些希望在学术与职业网球上双线发展的学生的首选。许多有天赋的青少年网球球员选择去国外读大学,这不仅让他们在学术上站稳脚跟,还能在大学生赛事中提升自己,在更高的舞台上磨练技术,最终为进入职业网坛做准备。这条路,对他们来说,不是“通向平凡”,而是通向更大舞台的钥匙。
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位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网球留学生——奚妮。
她的大学第一学期,就已经展现了过人的实力和风采,不仅在网球和学业上双丰收,还能够充分融入大学生活,感受美国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奚妮的成长,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体教融合课:体育与学术,原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敌人,而是并肩而行的“好朋友”。
奚妮今年夏天,将回到上海,参加王蔷前教练托马斯的上海大师训练营。她亲自录制了一段视频,邀请更多青少年球员来上海一起训练、交流,并送上新年的祝福。
回到最初的问题:体教融合的尽头到底是什么?它不是“局限”或“终点”,而是无限可能的“开始”。未来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这条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走出超乎想象的精彩。体教融合的真正含义,就是让体育不再是“短命职业”,让每一位运动员都能成为多面手,无论是职业赛场,还是学术领域,乃至人生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