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歌简史
中国儿歌简史
儿歌,是连接几代人童年记忆的桥梁。从古代的童谣到现代的动画主题曲,从传统的口耳相传到数字化的儿歌APP,中国儿歌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演变过程。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儿歌的历史长河,探寻那些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旋律。
“丢——丢——丢手绢“这首儿歌你一定很熟悉。小时候,你跟小伙伴们在院子里一边唱这个,一边玩丢手绢;长大后,你带着你的孩子一边唱这个儿歌,也一边玩丢手绢。
儿歌,连接了你和孩子的童年。但,你知道儿歌的历史吗?
儿歌,以前称为童谣。我国最早的童谣,是《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这是圣人尧在微服私寻的时候,听到孩子们唱的。
细数下来,童谣距今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古代的童谣,我们大多也都读过。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些是教导孩童习字,有些是编列一些训诫,让孩子在传唱之余,也能不知不觉记得待人处事应有的礼仪规范。
从汉代开始,童谣里才有了一些日常知识,和属于儿童的生活纪实。汉书的《孔子家语辨证篇》中的《天降大雨》,就是一首讲天气预报的儿歌: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其有之,其应至矣。
商羊呢,是古代的一种鸟,那个时候的人们发现,如果商羊用金鸡独立的样子一边叫一边走,就是要下大雨。当时的孩子就学着商羊走路的样子,边玩边唱这首歌。
在明代,北京风俗《抵京景物略》中收录的一首《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打拔儿。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一首童谣,用杨柳的变化记录了孩子在四季玩的游戏。
童谣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三是讲究押韵。这样的特点,也直接延续到后来的儿歌上。
现存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也诞生于明代。明代吕坤于1593年编成了《演小儿语》,收有包括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46首儿歌。
民国时期,中国流行乐之父、捧红王人美、周璇等歌星的音乐家黎锦晖,投身国语统一运动。他认为,让孩子学国语的最好方式就是学唱歌。他写了24首儿歌和12部儿童歌舞剧,成立表演团,还创立了中国第一份儿童读物《小朋友》。
也许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过他写的这首儿歌: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不回来,谁来也不开。
30年代中期开始,儿童歌曲创作减弱了许多,但《卖报歌》《读书郎》以其各自独立的艺术品格,延续着自己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卖报歌》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首歌的原型是一个名叫“小毛头”的卖报女孩。
有一天她卖报的时候,被一群人撞倒在地,手上的报纸也都散落了。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把她扶起来,还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个人就是著名作曲家聂耳。
聂耳根据小女孩的生活,创作了这首《卖报歌》。后来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一边卖,因为歌声,她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到了五十年代的新中国,儿歌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丢手绢》《拔萝卜》《春天在哪里》《一分钱》……这些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所以,你会发现,真正到现在还在流传的儿歌,都充满了互动性、趣味性。
80年代和90年代,儿歌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采蘑菇的小姑娘》《种太阳》《世上只有妈妈好》《外婆的澎湖湾》《数鸭子》《蓝精灵》……
与五六十年代相比,这些作品显然融入了改革开放后特有的时代气息。其中,《蓝精灵》是八十年代第一首百分百中国原创的配套主题歌,还曾获首届全国少儿歌曲作品比赛银奖。
除此之外,这个时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系列动画主题歌,也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儿歌之一。《黑猫警长》《邋遢大王》《葫芦娃》《舒克与贝塔》……这些儿歌,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直到今天,很多人提起这些儿歌还能哼出旋律。
2000年后,儿歌创作渐渐进入瓶颈和停滞。儿歌的主要来源是动画片的主题曲:《喜羊羊灰太狼》的主题曲《别看我是一只羊》,《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同名主题曲,《哪吒传奇》的主题曲《小哪吒》等等。
也正是从此时开始,英语学习也逐渐开始普及,很多英文的儿歌也渐渐成为孩子英语启蒙的工具。
比如《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到了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慢慢发生改变。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我们,有了笔记本电脑、手机、IPAD等各种载体来获取不同的信息。
儿歌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儿歌APP,比如儿歌点点。
不仅有经典儿歌的集锦,还优化了经典儿歌的音质,甚至开始把儿歌呈现出多种形式。可以配上孩子喜欢的动画,可以投屏到电视上跟孩子边看边学,多媒体的儿歌学习形式,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经典儿歌学遍了,还可以在APP里,找到他们开发出来的新儿歌。比如,最近很火的新儿歌《小手变变变》,就是儿歌点点自制的。
除了新儿歌,儿歌点点里还汇聚了睡前故事、经典童话故事、国学知识等,小朋友在学习儿歌的时候,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儿歌代表。儿歌,形成了一种传承——那些经典的儿歌,那些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儿歌,由我们再教给我们的孩子。
这,就是儿歌的魅力。
*参考资料:
童谣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B%A5%E8%B0%A3/63172#viewPageContent
《儿歌的故事:《小兔子乖乖》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儿歌作者》https://m.sohu.com/a/283392894_120061578
《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词曲作者是一对上海表姐弟:创作时一个13岁 一个19岁》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2019/10/05/6087697.html
《中国童谣儿歌的历史现状及展望》http://www.fx361.com/page/2010/0422/5503617.shtml
《儿歌的概念与历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462692947361918&wfr=spider&for=pc
《中国儿歌百年历程回顾 》https://www.sohu.com/a/312249288_75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