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怒怼恶意差评,《蛟龙行动》影迷如何发声?
于冬怒怼恶意差评,《蛟龙行动》影迷如何发声?
在2025年春节档这场电影大战中,一部备受期待的军事动作片《蛟龙行动》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部由林超贤执导、黄轩主演的《红海行动》续作,虽然制作精良、场面震撼,却只获得了6.7%的排片占比,票房更是仅有2.35亿元,在六部电影中排名最末。更令人愤慨的是,影片还遭遇了大量疑似恶意的一星差评,这不禁让人质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诚意之作陷入如此困境?
一部被低估的重工业佳作
《蛟龙行动》的遭遇令人扼腕,但更令人痛心的是,这可能影响到中国重工业电影的发展。正如于冬所说:“只有重工业电影,才能救中国电影。”这部投资高达十亿元的电影,不仅是中国首部核潜艇题材影片,更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为了追求真实感,剧组不惜重金打造了1:1的“龙鲸号”潜艇,这艘长达120米的庞然大物,内部结构精细到每一个按钮都可以操作。演员们第一次进入潜艇时都惊呆了,张涵予直言“第一次进潜艇指挥室,(演员们)全傻了。”黄轩也透露,潜艇内部的细节还原度极高。
除了硬件上的投入,电影在剧情和视觉效果上也下足了功夫。从深海油田营救到潜艇遇险,再到与敌艇的深海对决,以及最终制止核危机的惊心动魄,每一个场景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有观众评价道:“这是一部全程高能的电影,每一分钟都在挑战你的感官极限。”
排片不公与恶意差评:双重打击下的困境
面对如此优质的电影,为何市场反应却如此冷淡?答案令人愤慨:排片不公与恶意差评。
从排片数据来看,《蛟龙行动》的黄金场次仅有3800多场,占比低至4.2%。这意味着大多数观众只能在不理想的时间段观看这部电影,这无疑大大影响了票房表现。一位深圳的影迷表示:“我特意想看《蛟龙行动》,但发现最近的场次要么是中午要么是深夜,根本无法安排。”
更令人气愤的是,电影在豆瓣等平台遭遇了大量疑似恶意的一星差评。总制片人于冬在路演活动上激动表示:“打一星的都是‘黑水’。”他指出,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电影的正常评价体系,让许多真正想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望而却步。
一场关乎中国电影未来的斗争
《蛟龙行动》的遭遇,表面上是一部电影的困境,实则折射出中国电影行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排片不公现象严重阻碍了优质电影的发展。在资本和流量的驱动下,许多优质电影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宣发资源而被埋没。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必将打击电影人的创作热情,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恶意差评的泛滥正在破坏电影市场的生态。当一部电影的评分可以被人为操控时,观众将难以获得真实可靠的观影参考,这无疑会损害整个电影市场的公信力。
面对这样的困境,于冬表示绝不撤档,并呼吁观众真实评价《蛟龙行动》。“面对客观理性的批评,我们虚心接受。而面对粉圈的恶意差评,我们绝对会斗争到底。”他强调,这部电影一定会留在2025年中国电影的历史中,希望更多观众能通过大银幕欣赏到这部作品。
结语:为优质电影争取生存空间
《蛟龙行动》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正如于冬所说:“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类型的生产。”我们不能让一部优秀的电影就这样被埋没,更不能让这种不公平的现象继续蔓延。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蛟龙行动》发声:
-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真实的观影感受,让更多人了解这部电影的真实品质
- 向影院经理反馈,呼吁增加黄金场次的排片
- 对抗恶意差评,为优质电影争取公平的评价环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优质电影争取生存空间,为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毕竟,只有重工业电影才能救中国电影,只有优质内容才能吸引观众重新回到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