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数学的高分不是目标,思维的拓展才是关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数学的高分不是目标,思维的拓展才是关键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3311207_121948391

数学这门学科,总是以一种理性而不容忽视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它不像语文那般能用诗意的语言抒发情感,也不像英语可以直接带来"情感冲击"。但数学那种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内在美,常常在你不经意间,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思维之窗。

从小学时简单直观的加减法,到中学时抽象复杂的代数,再到大学时深奥难懂的高等数学,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抽象性,以及那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力量。它深深地,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而那些拥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们,似乎总能比普通孩子更快地,察觉到这些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然而,拥有天赋,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所以如何培养一个数学天赋突出的孩子,这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并非是如何让孩子"加速"或"超前"学习,而是如何激发他们内在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避免让他们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让孩子们在愉悦中成长,在思考中不断进步。

接下来,让我们从3个重要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激发兴趣,让思维的火花闪耀

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场冷冰冰的数字游戏,它背后蕴藏的,是一股股灵动的思维力量。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而不仅仅是看到那些枯燥无味的公式和计算?这似乎是所有数学教育的核心所在。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因为家长的过度焦虑,或者老师的沉重压力,开始将数学视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那么他很可能会在这种压力下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本应该是用来"玩"的,它应该是一场充满发现的旅行,让孩子们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体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去感受逻辑推理的魅力,去发挥空间想象力。而这一切,并不是通过不断增加孩子的负担来实现的。

曾经观察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她并没有直接从枯燥的题目入手,而是带领孩子们玩起了一个名为"24点"的数学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通过给定的四个数字,算出结果为24。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计算能力,还需要运用到逻辑推理、数感以及对数字的灵活运用。

在那堂课上,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他们并没有感受到任何被逼迫的压力,而是在无形中享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就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悄然生长,激发出自我探索的欲望。

还记得有位家长曾向我抱怨:"孩子做数学题目,明明能解答出来,但就是对数学没什么兴趣。我甚至给他买了各种数学辅导书籍,但他还是提不起热情。"

我问他:"你孩子平时喜欢什么?"

他稍微愣了一下,回答说:"喜欢踢足球。"

我笑了笑,告诉他:

"那就从足球场上去寻找数学吧。球场上的进攻与防守,其实就是一个个数学模型的延伸。让孩子在踢球的过程中,去理解角度、力量、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渐渐地,他会明白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毕竟,数学的魅力,并不在于让孩子做多少道题目,而在于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的存在感。

注重思维拓展,别把"进度"当作唯一目标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数学教育的第一目标似乎就是"超前"。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让孩子学会更高年级的知识,甚至买来各类难度较大的试题,希望孩子在短期内能够突飞猛进。但他们往往忽视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抑制了孩子思维的真正发展。

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并不是"快",而是"深"。因为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不仅仅是要掌握"答案",更要理解它背后的"思维路径"。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方程式的解法,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他们现有的知识,带领他们解决更复杂的问题。通过一些巧妙的引导,让他们从简单的加减法入手,思考如何在已知条件下推导出未知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

这种思维的拓展,比单纯追求解题的速度和数量要重要得多。曾经见过一位数学老师,她的教学方式非常与众不同。她并不急于教授孩子们高年级的知识,而是通过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带领孩子们解决一些复杂的、跨学科的数学问题。例如,她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数学"游戏",并通过这些游戏来加强对数字和规律的感知。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还在不断的探索和挑战中锤炼了自己的思维。

有位家长曾向我诉苦:"我发现孩子的数学成绩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快速提升,甚至还停滞了一段时间。"

我看着他,轻轻一笑,告诉他:"或许孩子的停滞并不是坏事。别忘了,有时候慢下来,反而更容易发现突破口。"

我告诉他,数学的进步,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在"速度"上超越别人。就像一个登山者,他可能在某一段路程上走得很慢,但只要他不断寻找更有效的路径,他最终一定会到达山顶。

警惕"题型培养",思维训练才是关键

"辅导班、题型、技巧",这三个词在许多家长口中,简直成了提高数学能力的"万能公式"。每次看到这些家长,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似乎更关注"做题的速度"和"题型的掌握",而忽略了数学思维的本质。

实际上,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思维训练。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固然重要,但它们仅仅是工具,是思维的载体。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孩子学会了做一道"拆分式"的加法题目,但他是否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拆分原理和数的组合规律,这才是最关键的。换句话说,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解题机器",而是要培养他们在面对未知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对的能力。

许多数学补习班最常见的做法,就是通过大量的题型训练,让孩子们习惯通过公式和模式来解决问题。表面上看,孩子的解题速度可能提高了,但真正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如果每次遇到问题,孩子都只是机械地套用模型,而没有深入理解背后的逻辑推理,那么最终,孩子的数学能力也只能停留在"做题机器"的层面,无法达到真正的数学素养。

曾经见过一位极具数学天赋的孩子,他的父母一心想让他参加各种辅导班,甚至逼迫他做大量的题目。孩子感到非常苦恼,有一天,他对我说:"我觉得数学就像一个迷宫,每做一个题目,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出口。但总有一天,我会发现自己依然被困在迷宫的角落。"

我微笑着回答他:"那就别急着寻找出口。重要的,不是找到最后的出口,而是享受你在迷宫中的每一次思考过程。"

这种思维的引导,比单纯的题型训练要有效得多。

总之,为孩子打造一片思维的沃土,才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真正目标。数学天赋并不等同于"解题能力",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体现。因此,家长们应该避免,单纯把孩子的数学教育局限于"做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上,而应该更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趣味性的引导、思维的拓展以及理性而谨慎的教育选择,我们才能帮助孩子真正发掘他们的数学潜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