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推荐:查科文化国家历史公园深度游
世界遗产推荐:查科文化国家历史公园深度游
查科文化国家历史公园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的查科峡谷,是公元9世纪至12世纪期间原住民文明的重要中心。作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员,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如Pueblo Bonito和Chetro Ketl,还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古印第安人的生活痕迹,感受那段辉煌的历史。尽管园区位置偏远,路况不佳,但其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历史背景
查科峡谷最早的人类长期定居证据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当时建造了半地下的房屋,称为“坑屋”(pithouses)。这些坑屋最终聚集成大型村庄。到了8世纪,随着居民的日益整合,单层多室建筑开始出现在坑屋村落中。大约公元850年,查科人的建筑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开始建造“大房子”(great houses),这是一种巨大的砂岩砌体结构,使用厚墙支撑多层建筑和数百个房间。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背后的原因至今仍不得而知。
主要景点
峡谷内最早建造且最宏伟的大房子之一被称为波尼托村(Pueblo Bonito)。这个名字由卡瓦哈尔(Carravahal)于1849年给予,他是陪同美国陆军地形工程师调查该地区的墨西哥向导(峡谷中许多结构的名字,包括峡谷本身,都是西班牙语起源,或者是从纳瓦霍语翻译过来的,纳瓦霍族是围绕峡谷生活的美洲原住民)。波尼托村经过三个世纪的分阶段规划和建设,部分区域高达四到五层,拥有超过600个房间,占地面积超过两英亩,同时保持了最初设计的D形布局。
除了它们的庞大尺寸,大房子还具有几个反映其公共角色的建筑特征。许多大房子包括一个大广场,南侧是一排单层房间,北侧是多层房间块,从广场逐级上升到后墙的最高层。在另一座宏伟的大房子切特罗·凯特尔(Chetro Ketl)中,广场特征通过其人工抬高超过3.5米以上而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这一壮举需要在没有役畜或轮式车辆的帮助下搬运数吨泥土和岩石。大房子的广场和房间块中还包含大型、圆形、通常是地下的 chambers,称为“基瓦”(kivas)。根据现代普韦布洛人使用类似结构的情况,这些房间可能是用于仪式和会议的公共空间,中央有火坑,通过屋顶的烟孔上的梯子进入。超大型基瓦(“大基瓦”)能够容纳数百人,当不被纳入大房子综合体时,它们通常形成周围社区的中心空间,这些社区由(相对)小房子组成。
为了支撑多层大房子建筑,其中包含比现有住宅更高的房间面积和天花板高度,查科人使用了一种“核心-覆层”技术来建造 massive 墙壁。内部由粗糙加工的砂岩和泥灰浆组成的芯材形成核心,薄石板附着形成覆层。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墙壁在底部厚近一米,向上逐渐变细以减轻重量——这表明建筑者在建造第一层时就规划了更高的楼层。虽然今天这些马赛克风格的覆层仍然可见,为这些建筑增添了美感,但查科人在施工完成后在许多内外墙上涂抹了灰泥,以保护泥灰浆免受水的侵蚀。
建造如此规模的结构需要大量三种基本材料:砂岩、水和木材。使用石制工具,查科人从峡谷壁上开采、塑造和加工砂岩,初期建设时偏好坚硬的暗色板状石材,后期随着风格的变化转而使用较软且较大的浅色石材。水,主要用于与沙、淤泥和粘土混合制作泥灰浆和灰泥,资源有限,主要以短暂且常为暴雨形式的夏季雷暴形式出现。除了自然砂岩水库,雨水通过井、坝和沟渠系统被收集到由溪流(查科峡谷的间歇性溪流)雕刻的蓄水池以及通过一系列沟渠引导到池塘中。
木材来源,用于建造屋顶和上层地板,在峡谷中一度存在,但在查科文明兴盛时期由于干旱或森林砍伐而消失。因此,查科人步行80公里前往南部和西部的针叶林,砍伐树木,剥皮并让它们干燥一段时间以减轻重量,然后再返回并将每棵树运回峡谷。这绝非易事,考虑到每棵树的运输需要一个团队数天的旅程,而在三个世纪的建设和维修期间,大约十几处主要大房子和大基瓦遗址共使用了超过20万棵树。
天文学成就
为了将这些遗址与峡谷以及彼此之间连接起来,查科人建造了一个复杂的道路系统,通过挖掘和平整底层地面,某些情况下添加土质或石质路缘作为支撑。这些道路通常从峡谷内外的大房子辐射出来,呈现出显著的直线段。即使美国西南部常见的陡峭地形(如台地和石柱)与道路路径相交,查科人也选择在悬崖面上建造楼梯或坡道。考虑到这种做法的高不便性,以及许多道路没有明显目的地且比步行所需的宽度更宽(许多道路宽达9米),道路可能主要具有象征或精神上的目的,作为大房子的一种入口,引导前往仪式或其他集会的朝圣者。为了实现更快的通信,一些大房子被放置在彼此视线范围内以及附近台顶的神龛处,允许通过火或反射阳光向其他房子和遥远地区发出信号。
进一步为查科世界增添结构和互联性的是广泛实践将建筑和道路与方位和太阳、月亮在重要时刻(如至日、昼夜平分点和月极点)的位置对齐。例如,大房子波尼托村的前墙和分隔广场的墙分别东西向和南北向对齐,而遗址恰好位于切特罗·凯特尔的正西方。位于峡谷内的里孔阿达之家(Casa Rinconada)是一座直径19米的大基瓦,有两个相对的内部T形门沿南北轴线排列,两个外部门东西向对齐,仅在春分或秋分的早晨透过升起的太阳的光线。 (鉴于20世纪上半叶进行的修复工作,这种对齐是否在查科时期存在尚不确定。)
其他遗址似乎用作天文台,允许查科人标记每个至日和昼夜平分点之前的太阳进程,这些信息可能用于规划农业和仪式活动。最著名的例子是位于峡谷东入口处法亚达石柱(Fajada Butte)顶部的“太阳之匕”岩画(通过雕刻等方法在岩石上创作的图像)。在那里,两个螺旋形岩画要么被三块岩石前的阳光束(“匕首”)平分,要么在每个至日和昼夜平分点的当天被框住。进一步证明查科人对天体的意识来自位于峡谷壁一部分的几幅岩画(通过绘画等方法在岩石上创作的图像)。一幅岩画是一颗星,可能代表1054年发生的一颗超新星,这颗超新星在一段时间内明亮到足以在白天看到。另一幅岩画是一轮新月的近距离位置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可信度,因为当时月亮处于其亏缺新月阶段,并且在超新星最亮时出现在天空中靠近它的位置。
衰落原因
峡谷海拔约两公里,冬季漫长且极其寒冷,缩短了生长季节,而夏季则酷热难耐。昼夜温差可达27摄氏度,需要木材保暖和水保持水分,这在峡谷几乎无树和气候交替干旱与多雨的情况下难以管理。尽管如此,查科人通过使用各种旱作农业技术成功种植了中美洲的三种主要作物——玉米,后来还有豆类和南瓜——这从梯田和灌溉系统的存在中得到证明。然而,鉴于峡谷内外资源的稀缺性,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大部分物品,包括部分食物,都是通过贸易进口的。
区域贸易导致了向峡谷进口用于储存的陶瓷容器、用于制作锋利工具或投射点的硬沉积岩和火山石、由查科工匠制成装饰品和镶嵌品的绿松石,以及用于制作工具的骨骼和用于制作保暖毯子的羽毛的驯养火鸡。随着查科社会的复杂性和规模的增长,在11世纪末达到顶峰,其贸易网络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查科人通过延伸至西边的加利福尼亚湾和南边沿着墨西哥海岸超过1000公里的贸易路线,进口了异国物品和动物——用于制作号角的贝壳、铜铃、可可(巧克力的关键成分)和在大房子墙壁内作为宠物饲养的红腹金刚鹦鹉(拥有鲜艳的红、黄、蓝羽毛的鹦鹉)。
仪式
可可的存在证明了不仅有实物商品,还有思想从中美洲传入查科。在玛雅文明中,可可备受推崇,用于制作仪式饮料,通过在罐子之间来回倾倒产生泡沫,然后在仅限精英参加的仪式中饮用。在峡谷中发现的陶器碎片上有可可残留物,很可能来自高大的圆柱形罐子,这些罐子成组放置在附近,形状与玛雅仪式中使用的相似。
很可能这些奢华的贸易物品,除了可可,还发挥了仪式作用。它们主要在大房子的储藏室和墓葬室中以巨大数量被发现,与具有仪式含义的物品一起——雕刻的木杖和笛子以及动物偶像。仅在波尼托村,一个房间就被发现包含超过50,000片绿松石,另一个房间包含4,000片黑曜石(一种深色沉积岩)和14具金刚鹦鹉骨架。
衰退
树轮数据的收集表明,大约公元1130年大房子的建设停止,与圣胡安盆地开始50年干旱相吻合。在平均降雨期间生活已经处于边缘状态,长期干旱会耗尽资源并引发文明的衰退以及从峡谷和许多外围遗址的迁移,最终在13世纪中期结束。大房子门被封堵和大基瓦被烧毁的证据表明,这种环境变化可能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接受——考虑到迁移在普韦布洛人起源故事中的核心作用,这种可能性更大。
查科人迁移到北部、南部和西部环境不太恶劣的周边社区。持续到13世纪的长期干旱,阻止了类似查科的综合系统的重建,并导致查科人分散到美国西南部。他们的后代,主要是生活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现代普韦布洛人,将查科视为其祖先家园的一部分——这一联系通过代代相传的口头历史传统得到证实。
现代保护与传承
19世纪下半叶,峡谷内发生了严重的破坏行为,游客推倒大房子墙壁的部分,进入房间并取走其中的物品。这种破坏的影响在1896年开始的考古发掘和调查中变得明显,这导致了1907年查科峡谷国家纪念碑的成立,停止了无节制的掠夺,并允许系统性的考古研究进行。1980年,纪念碑被扩建并更名为查科文化国家历史公园,并于198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普韦布洛人的后代通过返回峡谷向祖先的灵魂致敬,保持了与这片土地的联系,这片土地作为他们共同过去的鲜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