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棒球与垒球:规则大不同!
美国棒球与垒球:规则大不同!
棒球和垒球作为美国的两大经典运动项目,虽然在外观上相似,但在规则、场地、装备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从场地规格、比赛规则、装备区别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这两种运动的独特魅力。
场地规格:大小有别
棒球和垒球的场地规格差异显著。棒球比赛场地呈直角扇形,直角两边是区分界内和界外的边线。棒球场地两边线应至少延长至97.54米,本垒经二垒伸向中场外的距离至少达121.92米,垒间距离为27.43米,投球距离为18.44米。棒球场地有高出地面至少25厘米,四周为斜坡的“投手丘”,投手站在投手丘上投球。
相比之下,垒球的场地更小,其中女子快投垒球比赛场地是一个以本垒板尖角为圆心,的1/4直角扇形区域。在内场的每个角上各设一个垒位,本垒打距离67.06米,每边垒间距离为18.29米,投球距离13.11米。不同于棒球的“投手丘”,垒球场只有在平地上画的“投手圈”,投手必须在这个圆圈内投球。
比赛规则:细节决定成败
在比赛规则方面,棒球和垒球也存在显著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局数:正式的棒球比赛是打9局,而垒球比赛则是打7局。在棒球比赛中,如果打满9局后仍未分出胜负,会进行“延长赛”决胜负,延长赛的赛制跟正式赛一样。而垒球比赛打满7局后双方未分胜负也会进入延长局,使用“突破僵局制”决胜负。
投球方式是另一个重要区别。在棒球比赛中,投手可以从上下左右各种角度投球。但在垒球比赛中,整体采用“下手方式”姿势投球,即垒球离开手的位置必须在投手的腰部以下。这种投球方式的限制,使得垒球比赛更注重技巧而非速度。
在跑垒规则上,棒球允许跑垒员离垒并有盗垒机会,投手可以投球牵制。而在快投垒球中,投手球出手以后,垒上的跑垒员方可以“离垒”。而在慢投垒球中,是不允许出现“离垒”的,必须保证身体的一部分接触垒包。
装备区别:细节决定成败
棒球和垒球在装备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球、手套和球棒三个方面。
球的大小和重量是首要区别。硬式棒球是用圆形软木、橡胶或类似物质作球心,绕以麻线,再以两块白色马皮或牛皮包紧平线密缝而成,球体表面缝合要有108针,重量为141.8克至148.8克,圆周为22.9厘米至23.5厘米。垒球是以木棉纤维、混合软木、橡胶或混合聚亚胺脂等材料为球心,卷缠棉纱线,以生胶、橡胶结合,再用铬黄色的马皮、牛皮、合成材料等作为表皮缝合而成。缝合应用双针缝法,并至少要有88针,重量在190克至200克,圆周为30厘米至31厘米。
手套的设计也有所不同。棒球手套口袋较浅,适合小球;垒球手套口袋更深更大,适应大球。球棒方面,棒球使用木制或金属球棒,垒球则多用金属或其他合成材料。
历史发展:渊源深厚
棒球和垒球的历史发展轨迹也各有特色。棒球起源于15世纪英国的板桨球,后传入美国并逐渐流行。现代棒球规则由亚历山大·卡特赖德于1845年制定,并于同年成立纽约 knickerbocker 棒球俱乐部。
垒球则诞生于1887年的芝加哥,最初作为室内活动,后来发展成室外运动,并因规则简化和所需空间较少而在城市中迅速普及。垒球的英文是“softball”,在美国由棒球运动演变而来。由于棒球运动需要的场地很大,雨雪天气时无法在室外进行,在1887年,芝加哥人首先将棒球场缩小并移至室内进行,时称“室内棒球”。1895年,垒球运动逐渐移至室外进行,改名为“女孩球”、“软球”、“游戏场球”等。
总结而言,虽然棒球和垒球都属于击球跑垒类运动,但在场地规模、比赛规则、装备设计以及发展历程上有显著不同。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独特的运动特点和文化背景。无论是男子棒球还是女子垒球,在美国都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