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这些睡前习惯助你一夜好眠!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这些睡前习惯助你一夜好眠!
《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平均睡眠时长仅为6.75小时,近一半的人每晚睡眠不足8小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良好的睡眠已成为一种奢侈品。中国睡眠研究会专家建议,通过建立规律的睡前习惯,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睡眠现状:量不足,质也不佳
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揭示了我国居民的睡眠现状:平均睡眠时长6.75小时,低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的7—8小时标准。更令人担忧的是,受调查居民平均每晚清醒1.4次,睡眠质量不容乐观。
年轻人,尤其是00后,已成为熬夜的主力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5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52%的人在零点后入睡。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已成为影响睡眠质量的首要因素。
影响睡眠的“罪魁祸首”
专家指出,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互联网和手机依赖,二是压力和情绪问题。
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院长陆林院士表示,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让人们更容易在睡前暴露于蓝光等刺激性光源下,生物钟被干扰。同时,过度沉迷于电子设备会形成精神依赖,引发入睡困难或睡眠节律问题。
压力和情绪问题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医师汤康敏介绍,一半以上的失眠患者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工作压力、考试焦虑、生活困扰等,都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改善睡眠的实用建议
中国睡眠研究会专家建议,通过建立规律的睡前习惯,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 保持卧室安静、光线稍暗、温度适宜
- 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 使用遮光窗帘维持黑暗环境,促进褪黑素分泌
注意睡前饮食
- 晚餐清淡且提前3-4小时完成
- 避免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性饮品
- 可尝试牛奶、核桃、桂圆等助眠食物
- 睡前不要吃得过饱,避免消化不良影响睡眠
建立规律的睡前习惯
- 至少睡前一小时关闭电视和手机,减少蓝光干扰
- 选择纸质书籍阅读,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 睡前泡脚或热水浴,缓解肌肉紧张
- 冥想或深呼吸,帮助平静思绪
- 写日记记录感激之情,释放压力
适量运动
白天进行适度锻炼,但避免临睡前剧烈运动。运动可以帮助调节身体机能,促进睡眠,但睡前运动可能会导致神经兴奋,反而影响入睡。
理性看待助眠产品
面对庞大的睡眠市场,各类助眠产品层出不穷。从智能床垫到睡眠仪,从助眠香薰到睡眠监测APP,五花八门的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专家提醒,助眠产品的功效往往因人而异。以褪黑素为例,它确实可以调节睡眠周期,但可能更适合因长期熬夜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的人群,或是倒时差的人群。市面上大部分睡眠仪,其主要作用原理为微电流的刺激,效果尚不明确,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
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建议,不要过分依赖助眠产品的指标和参数,只要第二天早晨能够“满血复活”,就是好睡眠。
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
专家建议,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即使在周末或假期,也要保持相对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生物钟紊乱。
如果长期存在严重失眠问题,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目前,全国已有多所医院和高校建立起睡眠中心、睡眠监测室、睡眠门诊等,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睡眠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
据测算,到2030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力表示,科技创新将是未来睡眠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同时,专家也提醒,市场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监管不足等问题,消费者需要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跟风。
睡眠是生命的基本需求,良好的睡眠质量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让我们从建立规律的睡前习惯开始,重视睡眠健康,享受更加充实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