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一座见证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文化殿堂
南京博物院:一座见证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文化殿堂
在南京紫金山脚下,有一座仿辽代宫殿式的宏伟建筑,它就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这座始建于1933年的文化殿堂,不仅收藏着43万余件珍贵文物,更承载着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记忆。它的创立,与一位对中国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密切相关——蔡元培。
蔡元培的创馆之路
1933年,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基于对文化传承和国民教育的深刻认识,倡议创建一座国家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他的推动下,国民政府批准成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蔡元培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博物院的选址位于南京中山门内半山园,占地12.9公顷。按照最初的规划,这里将建设人文、工艺、自然三大展馆。为了确保建筑的学术性和艺术性,筹备处成立了“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邀请了包括翁文灏、张道藩、傅斯年、丁文江、李书华、梁思成、雷震、李济等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设计和评审。
在建筑设计方面,经过公开征选,兴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徐敬直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徐敬直原设计大殿为清式建筑,但在梁思成的建议下,最终修改为仿辽代宫殿式建筑,内部则采用西式建筑样式。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实用功能。
建筑背后的故事
南京博物院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整个大殿雄伟壮观,结构严谨,充分展现了辽代建筑的古朴苍劲。建筑的细部和装饰则巧妙地融合了唐宋遗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
这座建筑不仅是徐敬直和梁思成两位建筑大师合作的结晶,更凝结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正如诗人所言:“它也许在为古老的中国暗自招魂,它也许试图唤醒沉睡中的泱泱华夏。”
从国立到省属:发展历程
1936年6月,南京博物院第一期工程正式动工。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工程被迫中断。直到1947年,博物院才得以建成。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院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组:
- 1950年3月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 1954年起改属江苏省文化局领导
- 1959年与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
- 2013年完成二期改扩建工程,形成“一院六馆”的新格局
如今的南京博物院,不仅是一座文物收藏和展示的场所,更是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公众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馆内设有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等多个研究部门,每年举办数十个临时展览,包括院藏文物专题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以及国外有影响的文物及艺术品展等。
镇馆之宝
南京博物院的藏品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当代的各类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珍品。例如:
- 东汉错银铜牛灯:这盏灯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灯,其精妙的设计还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油灯点燃产生的油烟通过铜管进入牛腹,而牛腹中放置清水过滤,可以净化空气。手柄还可以调节光源方向。
- 明代景泰青花仕女踏青图罐:这件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画面,展现了明代制瓷业的高超水平。
- 元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全球唯一带盖的,独有。
- 乾隆帝行围转心瓶:内瓶可以旋转。瓶内胆绘乾隆行围打猎图,转动后透过外瓶四个圆形开孔就像走马灯一样可以看到皇帝策马行猎。在内外瓶之间还设计了12个可以摆动的牙雕人物,仿佛在叩头作揖迎接圣驾。此种结构转心瓶全国仅此一件。
- 竹林七贤砖画:全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示文物。线条优美,体量宏大。
- 六朝青瓷兽尊:线条流畅,器形独特,造型优美。
- 一套完整的铜编钟:连当年编钟支架上的精美装饰都保存完好。
- 明寿山福海青花瓷炉:存世共三件,故宫收藏的炉耳坏,景德镇收藏的是用残片拼接的,唯一完好的就是这尊。
- 全国最大的出土金器,重达9100克。铸造和锤击工艺的接合,器形独特,工艺完美。底部祷有文字。
- 底部是玉石雕刻的叶片,上面是黄金做的蝉(知了),寓意金枝(知)玉叶。金蝉做的惟妙惟肖。
- 万寿瓶:为康煕帝60大岁专门烧造的,存世仅三件。瓷器上共有不同字体的“寿”字共一万多个。
- 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的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由于博物馆高度不够,一边少放了一个狮子(下图为完整塔门)。
- 南京博物院即收藏有金缕玉衣(上图)也有银缕玉衣(下图)。但银缕玉衣更珍贵,它是全国第一个修复完整的玉衣。
- 奉天诰命金冠:电视剧《李卫当官》中的李卫夫人奉天诰命金冠,上有二龙十三凤。
- 大雅斋瓷器:上图瓷器上有“大雅斋”题字,这可是慈禧太后御用瓷器。
- 纯金佛像:高达80多厘米的纯金佛像,浑身镶嵌珍珠宝石,叹为观止。
- 金坛城、金册、金佛塔、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玉石插屏等。
参观小贴士
- 南京博物院免费开放,但需要提前预约
- 博物院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8:00(17:00后停止入馆)
- 参观时请勿使用闪光灯拍照
- 进入需安检,自拍杆不允许携带
从一座仿辽代宫殿式建筑,到如今的“一院六馆”;从最初的筹备处,到拥有43万余件珍贵文物的国家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见证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地,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正如蔡元培先生所期待的那样,这里成为了“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的重要场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