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AI赋能数字博物馆:未来收藏新模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AI赋能数字博物馆:未来收藏新模式

引用
CSDN
12
来源
1.
https://blog.csdn.net/AIGCer/article/details/136182432
2.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361970/article/details/140239285
3.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5-01-03/doc-inecruie9169977.shtml
4.
https://www.infoq.cn/article/gkslhaqfg1pbw32ipop4
5.
https://m.163.com/dy/article/JMMUJD3C0512D03F.html?spss=dy_author
6.
https://m.163.com/dy/article/JJTPL8C10511CSHM.html
7.
http://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8.
https://m.urbanlight.cn/newsdetail/47005737-14be-f46d-689d-e202d7b95194
9.
http://wwj.wlt.fujian.gov.cn/xwzx/wbyw/202404/t20240423_6438308.htm
10.
http://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729/7660.html
11.
https://www.zhongwenlaw.com/en/news/559.html
12.
https://www.vryunzhan.com/news/937.html

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为全球文博机构树立了标杆。从在线预约到虚拟展厅,从AI导览到数字藏品,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博物馆的面貌。然而,故宫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文博机构正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将人工智能融入展览、教育和藏品管理的方方面面,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

01

数字博物馆:从概念到现实

数字博物馆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90年代。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率先开启数字图书馆项目,标志着数字技术正式进入文化领域。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世界记忆”工程,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技术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1995年,欧美多家博物馆开始实施数字化存储项目,为全球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起步虽稍晚,但发展迅速。1998年8月,河南博物馆创建了国内首个博物馆网站,开启了中国博物馆“触网”之旅。此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各大博物馆纷纷建立官方网站,提供在线服务。进入21世纪,随着VR、AR、3D打印等新技术的涌现,数字博物馆的功能日益丰富,参观体验不断提升。

02

AI赋能:博物馆的智慧升级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为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虚拟讲解员到智能导览,从文物修复到藏品管理,AI正在全方位重塑博物馆的运营模式。

AI数字人:让文物“活”起来

在河南博物院的元宇宙展厅里,一位特殊的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讲述贾湖古笛的故事。她就是AI数字人讲解员,不仅能够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全方位的导览服务,还能与游客进行实时互动,解答各种疑问。更有趣的是,游客可以通过互动装置,亲自聆听古笛的不同音阶音色,实现与文物的“零距离”接触。

知识图谱:文物信息的智能整合

知识图谱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正在为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插上科技翅膀。通过强大的语义处理和互联组织能力,知识图谱能够将分散在不同博物馆、不同国家的文物信息串联起来,实现跨馆界、跨国界的文物知识共享。

湖南博物院承担的“基于知识图谱的博物馆展览展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通过构建文物知识图谱,实现了对文物信息的精准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呈现,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深入的参观体验。

VR/AR:打造沉浸式体验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引入,让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数字敦煌”线上博物馆中,游客只需轻点鼠标,就能以3D全景方式游览从北魏到清代的30个洞窟,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

在南京“揽博”平台上,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推出了AI换脸、元宇宙探秘等创新服务,让游客能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代文化。这种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博物馆从传统的“历史仓库”变成了连接古今的“时光隧道”。

物联网:提升藏品管理水平

在藏品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等设备,博物馆可以实现对藏品的实时定位和环境监测,确保文物的安全保存。

例如,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建立了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洞窟内的温湿度变化,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则利用视频识别技术,实现了文物管理的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3

机遇与挑战并存

数字博物馆与AI技术的结合,无疑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它不仅提升了参观体验,优化了藏品管理,更为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这一新模式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一方面,技术标准的不统一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目前,不同博物馆在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资源难以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如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也是博物馆数字化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此外,数据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随着数字化程度的加深,如何在开放数据的同时保护文物信息安全,防止数据被滥用或盗用,成为博物馆必须面对的挑战。

04

未来展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面对机遇与挑战,专家建议从五个维度提升博物馆数字化供给效能:

  1. 精准传播: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掌握观众行为轨迹和偏好,实现个性化推送
  2. 泛在化体验:融合多种技术,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参观体验
  3. 社会参与:鼓励大众参与文创开发,形成数字化消费新场景
  4. 系统协同:建立智慧中枢,实现各业务流程的高效协同
  5. 资源共享:制定统一标准,推动数据共享与合理流动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与博物馆的融合将更加深入。未来的博物馆将不再是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而是集教育、娱乐、科研于一体的智慧空间。通过科技的力量,文化遗产将得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的瑰宝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