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正常就安全?最新研究揭示糖尿病前期新指标
空腹血糖正常就安全?最新研究揭示糖尿病前期新指标
2024年3月,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了一项重要声明,更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一变化,可能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
一个重要的新指标
在最新的诊断标准中,糖耐量试验1小时血糖值(1-h PG)被正式纳入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具体标准如下:
- 1-h PG≥8.6 mmol/L:用于糖尿病前期诊断
- 1-h PG≥11.6 mmol/L:用于2型糖尿病诊断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医学界对糖尿病早期预警的重视。研究发现,1小时血糖值比传统的空腹血糖和2小时血糖更能敏感地反映胰岛功能的变化,有助于更早发现糖尿病风险。
空腹血糖正常就安全了吗?
很多人以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不用担心糖尿病。但事实上,空腹血糖正常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
在糖尿病前期,人体的胰岛功能已经开始下降,但通过代偿机制,空腹血糖可能仍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而餐后血糖,尤其是1小时血糖,往往能更早地反映出这种异常。
一项研究显示,如果1小时血糖≥8.6 mmol/L,即使2小时血糖正常,也意味着存在较高的糖尿病风险。这是因为1小时血糖反映了胰岛β细胞的早期分泌功能,而这个阶段往往是可逆的。如果能及早发现并干预,可以有效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警惕这些预警信号
除了关注血糖值,身体还会通过一些症状发出预警。以下这些看似平常的表现,可能暗藏风险:
餐后犯困:餐后总是感觉特别困,想睡觉,这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信号。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调节失常,进而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使人感到疲倦。
口渴多尿:高血糖会刺激肾脏排出更多尿液,导致口渴和多尿。如果发现自己喝水量明显增加,或者夜间起夜次数增多,要引起重视。
体重变化:一方面可能体重增加,特别是腹部脂肪增多;另一方面,由于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血糖,身体会分解脂肪和肌肉,导致体重下降。
视力模糊:高血糖会影响眼睛晶状体的渗透压,导致视力模糊。如果发现应及时检查血糖。
伤口愈合缓慢:高血糖会影响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使得伤口愈合速度减慢。
如何预防糖尿病?
定期监测血糖: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年龄35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糖耐量试验,关注1小时血糖值。
健康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定期体检:除了血糖,还要关注血压、血脂等指标,全面评估心血管健康。
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阶段,通过及时的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延缓或阻止糖尿病的发生。让我们从关注血糖开始,守护自己的健康。